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多地部署國企剝離“三供一業” 市場化運營模式嶄露頭角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9 23:50:48

自2017年12月1日到目前,至少有6個省份18個地級市正密集部署相關措施,保證在2018年內完成移交工作,并確保本次改革實現平穩有序過渡。要保證相關改革平穩運行,首先要明確推進“三供一業”移交的方式方法。除直接移交地方政府外,在“三供一業”移交中應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

 每經編輯|李可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實習記者 李可愚 每經記者 胡健

隨著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企業辦社會”也迎來了全面改革關鍵期。在此次改革中,國企“三供一業”(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熱(氣)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被視作重要突破口。

此前,國家已明確2019年后國企將不再以任何形式承擔“三供一業”費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自2017年12月1日到目前,至少有6個省份18個地級市正密集部署相關措施,保證在2018年內完成移交工作,并確保本次改革實現平穩有序過渡。

多個國企分離“三供一業”

2018年1月27日,遼寧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當天會上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7年,遼寧省屬國企以及駐遼央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協議簽訂率分別完成96%、98%,超額完成國家70%的任務指標。接下來,遼寧省將在2018年全面完成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國有經濟大省,遼寧此次公布相關成績單意味著“三供一業”移交工作啃下了一塊“硬骨頭”。

而在一些擁有大片家屬區和大量職工的大型國企中,“三供一業”分離工作也在加速推進。例如,作為我國重要能源開采企業的大慶油田已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啟動“三供一業”移交地方工作。

按照當地媒體的介紹,此次移交工作規模龐大。大慶油田職工家屬區171個小區、25.72萬戶居民、3413.26萬平方米的供熱服務業務和相關設施設備資產,185個小區、27.02萬戶居民、3452萬平方米的物業服務業務和相關設施設備資產,將實現分離移交。

同日,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的另一家大型國企包鋼集團與包頭市政府舉行了“三供一業”移交接收簽約儀式。根據協議,包鋼集團將把自己承擔的70多個小區和幾十萬職工及家屬的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管理職能及相關人員移交給市政府和相關旗縣區政府。

剝離工作將在未來繼續推進

為何這些國企會在其主業之外,承擔如此規模巨大的基礎服務保障職能?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國企改革研究專家、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

她向記者介紹道,這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不少國企特別是資源型國企和三線國企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于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平地而起的。當時的國企不僅要建設生產設施,還要承擔配套居住區和生活設施的建設任務。居民的供水、供電、供熱等生活保障任務也必須全部由企業負擔。因此產生了包括“三供一業”在內的“企業辦社會”現象。

為何目前要推進“三供一業”移交分離工作?周麗莎向記者表示,改革開放前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國家安排企業的生產和銷售任務,企業不用關心運行成本問題,也可以負擔“三供一業”的相關支出。

而到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3年推行公司法和進行企業改制后,國有企業成為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競爭主體。“三供一業”等“企業辦社會”現象的存在給企業的經營造成了負擔,也不利于國企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因此推行這項改革在深化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相當重要。

周麗莎還向記者指出,為確保進一步減輕國企負擔,國企“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工作還將在未來若干年內繼續推進。

可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

目前,我國不少地區正處于一年中溫度最低的季節,而不少大型國企恰巧位于氣候寒冷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如何確保供暖、供水、供電等與保障職工平安過冬的基本公共服務在改革過程中實現平穩交接、平穩運行?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相關提問,周麗莎作出了系統闡述。

她表示,要保證相關改革平穩運行,首先要明確推進“三供一業”移交的方式方法。目前來看,相關業務移交的第一種做法是直接交由當地政府運營。有些地方政府可能在接收國企供水、供電、供暖、物業服務時遇到財力上的困難。對此,相關主管部門已出臺多個文件對此進行財力保障。

例如,2016年6月,多部委印發《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中央企業的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補助50%,1998年1月1日以后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金屬、軍工等企業(含政策性破產企業)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

除直接移交地方政府外,周麗莎認為,在“三供一業”移交中應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對于大部分國企來說,供水供電等業務與其主業無關,無法從中產生盈利,甚至給企業帶來負擔。不過,如果將其移交給社會上以此為主業的企業進行運營,則很有可能盈利,從而激發企業參與改革的積極性。除此以外,為“三供一業”業務設立專門基金和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比較好的操作辦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推進“三供一業”移交市場化操作已有先例。例如,位于甘肅省的中鋁股份連城分公司,通過組織業主委員會對接物業服務公司,并通過組織業主大會決定物業費繳納事項等相關措施,推進了企業物業服務的社會化移交。

最后,周麗莎認為,為確保移交工作平穩運行,應在實踐中避免“一刀切”的操作方式。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因地施策開展移交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國企改革 企業辦社會 三供一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