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2018-年末特刊-宏觀

每經網首頁 > 2018-年末特刊-宏觀 > 正文

新動能推動經濟“提質”成效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21:49:09

潘建成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質量增長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我們經濟發展的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了,也就基本上完成了高質量增長的任務。高質量增長與數量增長不同,經濟總數、增速等反映的是數量,相對比較單一,高質量增長是比較復雜的系統,意味著整個經濟體是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在諸多方面是協調、健康、共進的關系。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CFP圖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張海妮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被首次提出。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長6.9%,經濟增長正在從傳統的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新增就業表現搶眼,企業轉型升級快速推進,“經濟質量”在快速提升,曾有專家測算,新動能對我國經濟的支撐力已達30%。

對此,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質量增長的必然要求,經濟高質量增長正在向前邁進,表現在經濟結構優化,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下降,勞動生產力提升,新動能逐漸形成等,但是,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增長,未來的路還很長。

經濟增長從量向質轉變

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一些經濟數據上得到驗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2451億元,同比增長23.3%,增速比1~9月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4.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24%,比上年同期提高0.55個百分點。

2012~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5.3%、12.2%、3.3%、-2.3%和8.5%。

雖然1~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7.2%,增速比1~10月回落0.1個百分點。但服務業持續較快增長,1~11月,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2%,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1~10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7%,比上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9.0%,比上年同期加快27.5個百分點。

2017年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答記者問時指出,關于11月份或者當前的經濟形勢,用三句話進行概括:經濟平穩運行韌性很強,經濟結構優化亮點較多,經濟提質增效態勢良好。不管是從增長指標、民生領域的指標,還是結構、質量、效益的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當前延續著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并且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潘建成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質量增長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我們經濟發展的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了,也就基本上完成了高質量增長的任務。高質量增長與數量增長不同,經濟總數、增速等反映的是數量,相對比較單一,高質量增長是比較復雜的系統,意味著整個經濟體是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在諸多方面是協調、健康、共進的關系。

“經濟高質量增長正在向前邁進,但是,離我們說的高質量增長還有很遠的路,這只是一個開端,僅僅邁開了一小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潘建成說道。

新技術革命推動新動能發展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六個重要的方向,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根據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以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共享經濟(也被稱為分享經濟)為例,其發展勢頭迅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快速提升。2017年3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同比增長103%。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的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較上年增加1000萬人;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

同時,國家信息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分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將攀升到20%左右。未來10年我國分享經濟領域有望出現5~10家巨無霸平臺型企業。

潘建成介紹,新動能與席卷全球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是互相融合的,尤其是體現在以新材料重大突破為標志的物理學科革命,以基因工程為重大突破的生物技術革命,以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制造、共享經濟等為標志的數字革命。中國在這三個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方面的成效還很顯著,比如移動大數據等都走在世界前列。

潘建成認為,現在的問題是雖然我國這些方面發展很快,但在整個經濟體中占比還不是很高,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進行深入融合,未來的路還很長。

為加快新動能的發展,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文件要求,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以分享經濟、信息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智能制造經濟為階段性重點的新興經濟業態逐步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制造業新模式、農業新業態、服務業新領域得到拓展深化,產品和服務價值鏈大幅提升,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動能 經濟“提質” 共享經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