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21:49:19
知名財經評論員朱邦凌表示,機構投資者日漸壯大,為散戶進行專家理財,是成熟市場的必經之路。美國三大證券交易所個體散戶日均成交量僅占總體成交量的11%,其中超過一萬股的大單中90%是在機構與機構投資者之間進行的。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新的監管環境和市場投資風格轉變下,A股在2017年逐步完成散戶的“擠出”化,機構話語權在不斷提升,投資風格也在向成熟市場靠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總結投資數據發現,A股正在經歷一種結構性的變化,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變化明顯引導市場趨勢,散戶炒股已非主流。
一直以來,A股最大的特征之一是散戶占比高,過去這么多年散戶交易額占比一直高達8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從A股自由流通市值分布看,2017年三季度散戶投資者占比42%、一般法人占比27.5%、國內機構投資者合計占比19.5%、中央匯金和證金公司等占比5.5%、R/QFII占比2.1%、陸港通北上資金占比1.4%。國內機構投資者中,公募基金7.4%、保險和社保7.1%、陽光私募3.4%、券商1.6%。
而2014年至今,A股散戶投資者自由流通市值持股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15年12月的50.4%下降到2017年9月的42%。剔除一般法人,散戶持有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從2014年6月的64.2%下降到2017年9月的60.8%,其他機構投資者合計占比從2014年6月的35.8%上升到2017年9月的39.2%。散戶占比下降,機構占比上升的長期趨勢較為明顯。
招商證券在其研報中表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機構投資者(不含匯金持有的四大行股份)在A股持股6.08萬億,占自由流通股的比例約為29%。其中,公募基金7.99%、私募類4.16%、保險保障類7.06%、“國家隊”6.82%、境外資金2.63%、券商自營0.52%。可見公募、私募、保險保障類及國家隊資金是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四類資金。
正是由于市場投資風格的改變,導致A股呈現結構性行情,藍籌和成長價值股高歌猛進,而相當部分個股被邊緣化。
日前,貴州茅臺、恒瑞醫藥作為白酒、醫藥的代表頻創歷史新高,帶動優質藍籌股股價加速上漲。同時,小盤股“閃崩”現象再度出現。
知名財經評論員朱邦凌表示,機構投資者日漸壯大,為散戶進行專家理財,是成熟市場的必經之路。美國三大證券交易所個體散戶日均成交量僅占總體成交量的11%,其中超過一萬股的大單中90%是在機構與機構投資者之間進行的。
美國股市從1950年開始逐步“去散戶化”,其中原因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使得美國散戶愿意將資金交給機構管理,散戶直接參與股市的動機減弱。
近年來,機構持股比重持續提升,在A股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考慮到第一大股東在A股持股占40%左右的份額且持股基本不動,在剩下的股份中,機構投資者已經占據了絕對話語權。從持股市值上看,當前A股總市值為62萬億元,除去第一大股東占據的24萬億元市值,機構投資者在剩下的38萬億元市值中約占據三分之一的份額,足以影響市場走勢。
從具體的機構來看,公募基金、社保基金、QFII、保險、陽光私募以及“國家隊”基金是機構當中的主力軍。這些機構在最近幾年的份額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其中,公募基金當前的體量在1.8萬億元左右,在A股總市值中占比約為3%,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態勢。保險資金的總市值近年來呈現穩步增長態勢,當前僅在前十大股東中,保險資金的規模就達到了1.3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比重達到2.1%。保險資金的實際占比規模可能更大,估計與公募基金的規模不相上下。
西南證券分析指出,2015年后,機構投資者對于市場的走勢產生了顯著影響,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驗證:從市值角度來看,市值越大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市值越小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小;從估值角度來看,估值越低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高,估值越高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低;從漲跌幅角度來看,漲幅越大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高,跌幅越大的公司,機構持股比例越低。
進一步,在結構性分化的市場中,投資者的分布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市值較大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漲幅較多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市盈率較低的公司股東人數呈現減少趨勢。
朱邦凌指出,外資及國內機構投資者比例的不斷抬升,使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逐漸變化,過去“散戶市”的題材投機風格開始讓位于藍籌成長主導的價值投資。境外資金配置的前十大股票均為市場廣泛關注的藍籌股,公募基金對小盤股的偏好減弱,轉而加倉大盤股。而不少散戶開始改變投資風格,注重價值投資,題材投機、頻繁買賣、追漲殺跌的市場氣氛變淡,市場生態開始重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