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6 14:41:08
12月23日,“2017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論壇”在成都召開,“內陸自貿區如何破局?”成為關注焦點。在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看來,內陸自貿區的“差異化”發展最核心的是建設內陸物流港。
每經編輯|謝孟歡
每經實習記者 謝孟歡 每經編輯 楊歡
中國的開放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眼下,新一輪開放格局已經打開。在沿海地區開放深化的同時,如何打造好內陸自貿區,在新格局下更是備受矚目。
與沿海自貿區相比,內陸自貿區沒有便利的海運、基礎交通設施更薄弱、開放程度也不占優勢,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12月23日,“2017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論壇”在成都召開,“內陸自貿區如何破局?”成為關注焦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聆聽了多位專家的真知灼見。
發展之思:差異化
毋庸置疑,在第三批自貿區名單當中,內陸自貿區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當然,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自貿區的發展的確面臨很多先天不足的挑戰。
在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看來,內陸地區之所以發展相對滯后不無原因,“僅僅從鐵路密度來看,每千平方公里的里程,四川是10,遼寧38,天津94。”林桂軍指出,運輸成本高,是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相比處于競爭劣勢的原因之一。
對此,林桂軍說,要避免生產的產品過渡依賴運輸成本,“將來內陸自貿區要崛起,特別是周邊中小城市一定要生產不依賴物流成本的產品,比如說信息服務類。”
此外,“規模經濟較小”也是內陸自貿區發展的短板所在。
因此, “內陸自貿區的建設,不只是學習復制推廣沿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模式,更要根據差異化做出自己的文章。” 華中科技大學自貿試驗區研究中心主任陳波如表示,內陸自貿區要形成的具有特性的自貿區,“以‘一帶一路’為抓手,形成絲路上的貿易”,這是內陸自貿區的發展機遇。同時,如何加強內陸自貿區的服務貿易,也是重要突破點。
破局之點:物流港
內陸自貿區未來如何破局?
林桂軍也給出了方向:應該參照國際先進的模式,建設內陸物流港。
“我們想運輸的方式是,從水運直接滾入火車,火車卸下來就可以直接走,而不是現在各種運輸方式調來調去。”在他看來,內陸自貿區的“差異化”發展最核心的是建設內陸物流港。
內陸物流港怎么建?
事實上,當前中國的內陸物流港已有較快的發展,但在林桂軍看來,集裝箱運輸發展滯后,特別是鐵路,海鐵不相匹配是很大問題。“陸港向海港,海港向陸港轉換,程序復雜,成本高,這是技術層面急需改進的,比如直接實行’滾裝’技術。”他補充到。
此外,進一步加強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是物流港建設重點。
林桂軍指出,“內陸物流呈現出’啞鈴式’的狀態。”比如成都,在城市聯運的過程中,成都與其他城市各為“啞鈴”的兩端,匯集了眾多資源,但作為中間的杠桿,即鐵路、公路等運輸載體,還不夠“堅固”,有運輸成本高、時間長等缺點。因此,需要加強“啞鈴”中間杠桿的建設。
“內陸自貿區建設,應該把內陸物流港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圍繞它打造各項政策。”林桂軍建議,自貿區還應該進一步促進貿易開放、促進國內市場一體、促進人員流動。“這也是自貿區建設質量提升的關鍵階段。”他說。
關鍵之舉:引企業
方向有了,還需要前行的動力,那就是企業。
企業是建設物流港的重要一環。沒有企業,就難以談論貨物的運送周轉,也難以給物流港的建設提供支持。
以四川自貿區為例,在記者看來,航空港和鐵路港多式聯運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不斷進駐,不僅給片區帶來經濟效益,更為物流港的建設提供了牢固的基礎。
12月7日,成都雙流區與德邦簽署合約,雙方將共同推動落實德邦物流成都產業園區計劃,該園區將建設成為德邦西南總部基地。
“此次德邦總部基地入駐成都自貿試驗區,將為當地提供更多優質的物流服務,與當地制造業、信息產業、跨境貿易等形成良好的聯動,利用自貿區’一帶一路’+‘空港’的特色模式,帶動德邦公路快運、德邦快遞、德邦跨境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德邦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表示。
在物流“大咖”的帶動下,不僅使得物流集散地得以建立,更多的是企業帶給物流港實實在在的“流量”。
拿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為例,當前,蓉歐快鐵已調整為每周“去15回13”的開行頻率,今年將開行1000列,開行量位居全國中歐班列第一。而其穩定的開行頻率,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物資到成都中轉。
今年3月,TCL專列從青白江鐵路港發出,TCL專列的示范效應,深化了與其他制造外貿型企業合作,能有效降低企業物流綜合成本為杠桿,撬動產能向成都轉移。
德邦、京東、順豐……當一個個企業爭相進入內陸自貿區,內陸物流港便不會是空中樓閣,而內陸自貿區會否因此逐步突破自身的瓶頸,我們將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