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4 23:52:34
北京時間14日凌晨,美聯儲如外界預期的那樣宣布加息25個基點。幾小時后,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小幅上行5個基點。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壽林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賈運可
北京時間12月14日凌晨,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至1.25%至1.5%。這是美聯儲年內第三次加息,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美聯儲加息后,我國央行逆回購和MLF操作中標利率小幅上行了5個基點。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分析認為,鑒于利率上調幅度很小,且投放資金量較大,央行此舉有利于維護市場流動性平穩。同時,其信號意義應予以高度重視,隨行就市調整操作利率很可能成為央行未來重要的市場引導方式,預計操作利率將來還會上調。不過,2018年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業內普遍認為此次美聯儲加息對中國金融市場沒有直接沖擊,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還出現了小幅上漲。但由于美國貨幣政策的外溢性,以及全球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中國市場利率順勢而為也很自然。美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加息,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上行局限于金融市場,不能混為一談。
美聯儲2015年12月啟動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加息,開始緩慢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此后,美聯儲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6月分別加息,今年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北京時間昨日凌晨,美聯儲再次宣布加息25個基點,符合市場普遍預期。當日,中國央行開展的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個基點。
對此,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無論是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還是人民銀行過去長達二十年的公開市場操作,大部分時間中標利率都是動態變化的。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不能體現市場供求有上有下,會造成市場套利和定價扭曲。
目前貨幣市場利率顯著高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此次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適度收窄二者之間的利差,有助于修復市場扭曲,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陳冀認為,美國的加息以及我國國內MLF到期,都給央行此次的調整營造了一個契機。記者回顧美聯儲以往加息后的國內市場反應發現,今年3月16日,也就是美聯儲今年首次加息當日,我國MLF利率上行了10個基點。
央行有關負責人當時介紹,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內經濟出現一些回升跡象,物價上升導致實際利率下行,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動力較強,部分城市房價快速上漲,而海外經濟也在改善,特別是美聯儲去年12月以來兩次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帶動全球收益率曲線上移。這樣,國內基本面與海外因素傳導效應疊加,市場利率已迅速有了反應,中標利率跟著市場利率走也是正常的。
上述負責人當時還稱,如果二者利差越來越大,就會出現套利空間和不公平,市場定價也會扭曲。基于對國內基本面變化和美聯儲加息的判斷,市場機構對中標利率進一步上行已有較強預期。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并非每次美聯儲加息,國內資金市場利率就會隨之調整。比如,去年12月15日和今年6月15日的美聯儲加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均波瀾不驚。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央行500億元逆回購和2880億元的MLF操作,在中標利率小幅上行的同時,投放量較此前有所增加。陳冀認為,兩者政策方向意義形成對沖,符合預期。因此,央行在大方向上仍維持著穩健中性的態度。
“這次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小幅上行,是隨行就市的適應性調整,也是對市場預期的合理引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美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加息,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上行局限于金融市場,不能混為一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美聯儲利率會議后的新聞發布會,是耶倫作為美聯儲主席最后一次在此類會議露面。根據美聯儲剛剛公布的最新利率點陣圖,2018年將加息3次,與9月份的預期持平。
對此,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判斷,預計美國稅改法案最遲將在2018年一季度落地,此后伴隨通貨膨脹及經濟增長勢頭漸強,美聯儲將維持耶倫時期“數據驅動”的貨幣政策模式。在持續縮表的同時,有望進一步加快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由此,美聯儲2018年加息次數將達到3次,甚至不排除加息4次的可能,其中2018年首次加息可能出現在3月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指出,影響美聯儲加息的關鍵因素是核心通脹率預計2018年上半年回升,這將支持美聯儲在明年上半年加息一次左右。美聯儲將按計劃提高縮表規模,預計2018年下半年期可能逐步加快。
我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昨日的上行給了市場預測利率走勢的新啟示。王青判斷,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勢必會產生外溢效應,有可能在2018年引領全球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
王青預計,歐洲央行將繼續縮減量寬規模,日本央行也可能跟進。除英國、加拿大、韓國和墨西哥外,將有更多重要經濟體加入加息行列。在這樣一種整體趨緊的全球金融環境下,中國縱使繼續保持基準存貸款利率不變,但資金市場利率也將易上難下。
劉健補充分析,我國貨幣政策仍將以國內經濟基本面為主要依據。預計2018年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穩健,市場利率中樞小幅抬升。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將平穩,通脹可能溫和回升,國際收支逐步好轉,防風險和降杠桿仍可能是貨幣政策排序中較靠前的目標。預計2018年貨幣政策不會比2017年寬松,但跟隨美聯儲加息可能性相對不大,通脹水平和經濟狀況也難以達到支持加息的地步。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報告預計,2018年,針對普惠金融領域的定向降準政策開始實施,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將形成一定的支撐。但是,國內外的一系列形勢變化可能對流動性造成一定沖擊。
上述報告認為,盡管由于美國稅收改革、貿易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等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美元走強的道路將多有波折,但美元階段性的走高仍將會使人民幣匯率承壓,引發跨境資金的流動,帶來時點性的流動性緊張和利率上行壓力。
與此同時,金融體系降杠桿、防風險仍將是我國金融工作的主基調。監管層將靈活運用各期限貨幣政策工具,更加強調各期限工具的緊密銜接和削峰填谷式對沖操作,以維護好降杠桿與流動性基本穩定之間的平衡。總體來看,受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流動性或將呈現階段性緊平衡狀態,但不會出現過度緊張局面。
對于資產端,劉健判斷,美國經濟穩步回升及減稅等可能帶動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海外利率上行對中國國債收益率有一定的推升作用,加之中國通脹回升,預計市場利率中樞小幅抬升,中國國債收益率短期內仍可能高位運行,但趨勢性上升或繼續大幅上升可能性也較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