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6 23:58:57
朱泉同時提出了應引起藥企重視的因素。例如,即使放開臨床實驗機構的審核認證,但是相當多的大型臨床醫院對于臨床研究并不是特別感興趣,出臺的很多制度法規距離真正落地仍有一定的時間。同時,他認為國內的很多藥企對創新藥的研發風險仍然估計不足。
“醫療企業也好,研發機構也好,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是不是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來做創新藥?”朱泉認為,在創新藥利好的大環境下,諸多挑戰仍不容忽視。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天宇

▲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張建/攝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于11月24日下午在成都舉行。西藏德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廣策、石藥集團副總裁張赫明、麗珠集團副總裁傅道田、智飛生物董秘秦菲、博濟醫藥副總裁朱泉、德展健康財務總監張婧紅參與圓桌環節。與會人士就“中國藥企押注創新藥的機會與挑戰”這一議題展開討論。
“大的方向來說,對于我們國家創新藥的發展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朱泉道出了圓桌論壇嘉賓的心聲。目前石藥集團、麗珠集團、智飛生物、德展健康均有產品在研。不過,從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的角度,朱泉指出,國內很多藥企對創新藥研發風險估計不足,尤其生物藥風險更加明顯。
對于創新藥的發展而言,一方面是政策導向、研發環境的顯著改善;另一方面,大型臨床醫院對臨床研究不太感興趣,藥企對新藥研發風險估計不足等,這些問題仍需時間改觀。在中國藥企從仿到創的發展進程中,爭相搶灘登陸的創新藥研發領域,仍存在著諸多潛在風險及掣肘因素。
隨著對仿制藥的規范,以及對創新藥的政策引導,藥企在新藥研發領域也在不斷加碼。
張赫明介紹道,石藥集團在1938年建廠,近10年以來,“依靠創新實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從傳統的化學藥企業,在向一個更綜合、更全面的階段發展。張赫明稱,石藥集團現有70個品種在研項目,其中一類新藥25個,這些一類新藥集中在心腦血管、腫瘤、精神神經、代謝、抗感染領域。
類似的,麗珠集團從傳統的中藥、化藥企業起步,2010年轉型。精準醫療和生物藥是麗珠集團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傅道田介紹道,麗珠看中精準診斷到靶向治療、細胞治療的產業鏈,公司為此在去年投入了6億多元,今年可能會有接近10億元的研發投入。
智飛生物2002年進入生物醫藥行業,2003年在北京投資了研發公司,開始了生物醫藥的研究。秦菲介紹到,智飛生物2014年成立了投資公司布局生物醫藥,包括單抗、精準醫療相關的一些孵化培育。
張婧紅介紹道,德展健康目前有心血管類的在研項目,以及從去年底開始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針對于特異性的靶向性BRM抗癌藥。從資產性的投入來講,總投資加上藥廠一共15億元。張婧紅表示,德展健康今年的研發投入,較去年約增長30%~40%。
作為一家CRO,朱泉介紹道,博濟醫藥目前是國內藥企拿到臨床試驗、生產批件最多的公司,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研發的經驗。
朱泉亦認同這一觀點,即在創新藥的研發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押注”成分。
“任何的一個藥物,在臨床前的機制研究、動物實驗、藥學研究,都得到研究結果之后,它最終必須要通過人體試驗,才能夠上市。而人體的個體變異性很大,不做人體試驗的話,你無法推測最終的結果。”朱泉說道。
從創新藥的發展來說,政策導向的顯著改善和新藥研發的掣肘因素仍然同時存在。
朱泉表示,國家的政策層面有兩類利好:一類是為研發松綁,包括臨床試驗機構的備案制,以及中心倫理、區域倫理的方向的明確。第二類則是國家對藥物審評的技術尺度和框架的改變,可以明顯看到對低水平、改劑型、仿制藥的從嚴監管,這為創新藥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正在試點。“如果你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資本、聰明才智,但你的利益不能反饋到你的產品上,那么對于創新發展是不利的。” 朱泉表示,這一制度其實就是對藥物的發明人、投資方、持有人的最大利益的保證。
不過,朱泉同時提出了應引起藥企重視的因素。例如,即使放開臨床實驗機構的審核認證,但是相當多的大型臨床醫院對于臨床研究并不是特別感興趣,出臺的很多制度法規距離真正落地仍有一定的時間。同時,他認為國內的很多藥企對創新藥的研發風險仍然估計不足。
“醫療企業也好,研發機構也好,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是不是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來做創新藥?”朱泉認為,在創新藥利好的大環境下,諸多挑戰仍不容忽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