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6 17:46:59
每經編輯|吳林靜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中國生物制藥企業的數量是美國的5.6倍,而美國每家企業的銷售貢獻率恰恰是中國的5.76倍。11月24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在成都舉行,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云沛給出的這兩個數據,將中國制藥企業多、小、散、亂的現狀直接表現出來。
我國是制藥大國,但在醫藥創新上仍處于第三梯隊,這是無法辯駁的事實。會議間隙,郭云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中國醫藥市場未來的路,需要“創新+仿制”兩條腿一起走。近兩年,關于創新藥的審評審批,政策制定方面已是大動作不斷,但是后端還有很多問題,不合拍、不同步。

近兩年,有關部門大動作不斷,給醫藥創新提供了不少好的條件,郭云沛一口氣給記者梳理了四條。
到2018年底,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原則上要完成一致性評價。落實這一政策時,CFDA發布了289個品種,涉及17740個批準文號。這一政策,可以把一批不合格的仿原研的藥淘汰掉。
CFDA對藥物臨床試驗數據進行核查。“仿制藥一哄而上,蘿卜多了不洗泥。當初設計方案不科學不嚴謹的,經過臨床核查,都被撤掉了”,郭云沛說。大體上看,這是醫藥行業的黑夜,但同時也是中國藥物研發質量提升的希望之春。
還有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實施。申報藥品,不再是原來必須先建廠的生產報批,搞得藥廠遍地開花。現在,只要具備條件,個體、科研機構都可以自行申報,再接入加工環節。
與此同時,也加快了創新藥的審評審批,比如擴大審批人員數量與審批水平。
在支持創新藥的政策制定方面,已有不少好的條件。但是,郭云沛表示,“后端卻還有很多問題,不合拍、不同步,以致創新藥、首仿藥不能讓老百姓很快使用到。”
郭云沛提到一款特效藥,海外醫藥巨頭的進口藥在中國獨家壟斷,賣價每盒5000元。國內一家藥企仿制成功,專家給出“與原研藥具有深度等效性”的評價,一經上市,進口藥降價超過50%,國產仿制藥的價格在此基礎上再降價至千元左右。
原本以為是利好市場的藥品上市,卻在醫院招投標環節以及計算藥占比的時候出現了障礙,導致這款國產仿制藥依舊不能成為醫生首選的用藥。
此外,還有醫保目錄下一步能不能實行動態調整,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進入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各地以產業園的方式聚合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現有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已有400多個。
表面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百尺竿頭,但郭云沛憂慮:現在的生物醫藥園進入了一個無序發展階段,擔心出現一些低水平的產業園區。
郭云沛告訴記者,十年前,各地擴城改造,分散的醫藥企業被搬遷,聚集到新的產業園。“這個是比較好的,這個階段基本已經完成了。”
產業園區主要是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但在郭云沛幾乎跑遍了400個產業園區之后,他發現有的產業園、開發區走入了招商的“怪圈”:注重大企業、不注重中小企業;注重稅收大的企業,不注重初始孵化的企業;注重實體產業生產企業,不注重基礎研究性企業。這樣“拉一個算一個”、拼條件拼優惠的招商方式,在郭云沛看來,并不能讓產業園區發揮好“長鏈效應”,產業鏈上下游不能在園區內協同發展。
進一步地,郭云沛發現了新的問題。一些開發區、產業園區對已經落地企業的支持,停留在后勤保障上,而對其實際經營、運營情況支持、引導并不多。
郭云沛希望,生物醫藥產業園園區應該進行長遠規劃,如何激發落地企業的內生力量,把產業做強做大,而不僅僅是在外招商,“在上下游引進、人才引進、出臺幫助新藥報批的政策、幫助企業產品規劃等深度產業發展的路徑上,多一些扶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