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食藥監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藥店連鎖率規模化、集約化快速提升(附演講實錄)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17:45:02

每經記者 謝欣

陶劍虹在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作演講。每經記者 攝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于24日下午在成都舉行,食藥監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表示,藥品流通運營競爭強度加大,根本上是因為產品結構沒有優化。

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9894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較同 期下降3.9個百分點;醫藥商業平均毛利率為 5.2%,利潤率1.8%,有所上升;藥品流通方面,根據商務部最新數據,2017年上半年西藥銷售額占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的69.4%;其次為中成藥類,占15.6%。

零售藥店連鎖率進一步提高,2016年,單體藥店共22.63萬家(減少約2萬家),而連鎖門店共22.07萬家(增加約2萬家),這意味著2016年有2萬家單體藥店變成了連鎖藥店。根據全國藥品流通行業“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藥店連鎖率要達到50%以上,2016年,零售藥店連鎖企業增加了628家,連鎖率已達49.37%,接近“十三五”規劃目標。由此可見,現在零售藥店發展的方向是連鎖,整體來看,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在快速提升。一是便于管理,二是提高效率,并且與國家“批零一體化”的要求相適應。

以下為陶劍虹演講全文:

陶劍虹:剛才的圓桌對話我很認真的聽了,基本上都提到了產品,產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投資者的生命線。國家最近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對我們企業有什么樣的影響,現在有什么機會要把握,有的投資也是新業態,而且一定要符合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

中國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升,一個是中國醫藥衛生費用在GDP的占比,在2010年是4.98%,2015年是5.5%,預計2020年達到7%。醫藥工業占GDP的比重變化,2010年是3.08%,2015年達到了4.05%,預計2020年達到5%,中國醫藥衛生費用在2015年已經突破4萬億,預計健康中國2020實現時,中國大健康產業總規模將達到GDP的8%,突破7.2萬億,總規模是現在的2.5倍,這些都表明,我們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十一五”期間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3.3%。進入“十二五”,中國醫藥工業結構轉型,產值增速明顯放緩,2011~201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6%。2016年醫藥工業總產值為31676億元,增長約為10.7%。2017年前三季度醫藥工業總產值為25438億元,增長率為12.2% 。中國醫藥工業的利潤水平,2016年醫藥工業利潤為3201億,增長約15.8%,2017年三季度醫藥工業利潤為2541億,增長16%。

藥品流通運營競爭強度在加大,2017年上半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9894億,同比增長8.1%,增速下降3.9個百分點。醫藥商業平均毛利率為5.2%,利潤率1.8%,有所上升。

零售藥店連鎖率進一步提高,現在零售藥店發展的方向是連鎖,一個是便于管理,一個是提高效率。藥批企業減少,零售連鎖企業在提升。中國醫院藥品市場格局也發生了改變,2016年預計中國醫院藥品市場銷售額為10421億元,同比增長9.5%。縣級醫院增速也明顯的放緩,預計2016年縣級醫院藥品銷售額為2558億,同比增長12.7%。

基層醫療市場藥品銷售格局也進行了細分,2016年,基層醫療終端銷售額1356億,同比增長12.9%。這是2016年到2017年的中國藥品終端市場預測情況,我簡單的過一下。中國藥品的市場規模,2016年為15220億,增長9.9%,而2017年為16667億,增長9.5%。

三醫聯動很重要,目前三醫聯動同時發力。比如擴大醫改試點范圍,分級診療、醫聯體、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控制醫療費用增幅,包括嚴控輔助用藥,控制藥占比等。主要包括研發、生產、采購、流通和使用方面。研發方面主要是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生產方面,取消了GAP認證。采購方面主要是藥價談判,流通方面主要是兩票制。其中,公立醫院的藥占比進一步下降,醫院收入的藥占比從2010年新一輪醫改之初的46.3%降到了2016年的38.1%。2017年的深化醫改重點工作任務主要有,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總的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小于10%。其中,受藥占比影響最大的藥物,一個是注射劑品種,一個是輔助性用藥,中藥注射劑的寒冬已經到來,而政策的實質還是為了解決醫療費用過快上漲的問題。第三是慢病用藥,第四是高價原研藥,臨床使用金額巨大的品種替換意愿強烈,而重磅炸彈的專利到期帶來了仿制的機會。第五是全身用抗感染類藥物,第六是免疫調節劑。

目前,公立醫院的整頓風暴來臨,多個省市的衛計委出手,腰斬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同時,各地加強了醫院用藥的重點監控,從未來的趨勢上看,隨著我國各級醫院的醫保控費力度、控費范圍的持續擴大,更多輔助性的藥品的市場空間將被療效確切、符合臨床路徑、有剛性治療需求的品種所占領。此外,GPO采購逐漸興起,也就是集中采購組織,GPO的商業模式是集中醫療機構的需求,上游議價,降低采購價格和交易成本,并向供應商收取合同管理費。美國的GPO市場化程度更高,中國目前的GPO主要依賴于政府部門。分級診療的進展方面,三級醫院的診療人次增幅出現放緩趨勢,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負增長或零增長,并沒有出現基層就診人數明顯增加的狀況。而推進分級診療有兩種傳統的思路,一個是以基本醫療保險償付和結算政策為杠桿,引導參保者和服務者分級診療。一個是重構醫療服務市場,形成分級診療體系,比如說醫療機構集團化和醫聯體化。實踐中,兩種推進路徑的效果都是有限的。醫聯體成為了二此議價的主體,2018年醫藥集采模式或受GPO的沖擊,因為醫聯體使GPO采購模式成為了新熱點,GPO必將進一步的降低藥價。醫聯體的制度設計就是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還有一次性評價,未來是“剩”者為王的時代,不進行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將逐漸退出市場,擁有優秀品種的制藥企業將會受益于行業變局的結構性機會。兩票制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鼓勵其他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綜合醫改試點省區市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要率先推行兩票制,鼓勵其他地區執行兩票制,爭取到2018年在全國全面推開。兩票制倒逼企業開設CSO、COO公司,稅務稽查從嚴,特別是對于CSO、COO這樣的公司,這個是很嚴格的。兩票制后,生產企業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說經營模式的變化,一個是企業納稅水平的變化,一個是傭金提取困難。

人類疾病譜的演進使得不同階段藥品的研發熱點不同,同時,進口新藥的審評審批加速,截至2017年8月14日,納入優先審評的受理號數有316個,其中144個是進口受理號,47個2017年新獲批的批文中,僅有7個是國產批文,其余40的都是進口批文。藥品生產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所以工商企業大融合的時代即將真正到來。這是中國制藥企業規模結構分層的情況。而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經過前期的整合和新建,到2016年底已經有99萬個。未來的醫生還會開保健處方,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特醫食品未來的市場規模將超過200億。我們的目標是健康中國2030,人民健康素養要大幅度的提高。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大健康產業還處于初始階段。

總結一下,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未來5到10年是市醫藥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研發價值鏈重構,資源全球配置,所以新藥上市能夠加快滿足臨床需求。而質量和療效一致性的仿制藥將成為主流。差距與挑戰依然存在,總而言之,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清晰,大健康產業16萬億的前景值得大家期待。

責編 秦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謝欣 陶劍虹在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作演講。每經記者攝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于24日下午在成都舉行,食藥監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表示,藥品流通運營競爭強度加大,根本上是因為產品結構沒有優化。 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9894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較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醫藥商業平均毛利率為5.2%,利潤率1.8%,有所上升;藥品流通方面,根據商務部最新數據,2017年上半年西藥銷售額占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的69.4%;其次為中成藥類,占15.6%。 零售藥店連鎖率進一步提高,2016年,單體藥店共22.63萬家(減少約2萬家),而連鎖門店共22.07萬家(增加約2萬家),這意味著2016年有2萬家單體藥店變成了連鎖藥店。根據全國藥品流通行業“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藥店連鎖率要達到50%以上,2016年,零售藥店連鎖企業增加了628家,連鎖率已達49.37%,接近“十三五”規劃目標。由此可見,現在零售藥店發展的方向是連鎖,整體來看,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在快速提升。一是便于管理,二是提高效率,并且與國家“批零一體化”的要求相適應。 以下為陶劍虹演講全文: 陶劍虹:剛才的圓桌對話我很認真的聽了,基本上都提到了產品,產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投資者的生命線。國家最近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對我們企業有什么樣的影響,現在有什么機會要把握,有的投資也是新業態,而且一定要符合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 中國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升,一個是中國醫藥衛生費用在GDP的占比,在2010年是4.98%,2015年是5.5%,預計2020年達到7%。醫藥工業占GDP的比重變化,2010年是3.08%,2015年達到了4.05%,預計2020年達到5%,中國醫藥衛生費用在2015年已經突破4萬億,預計健康中國2020實現時,中國大健康產業總規模將達到GDP的8%,突破7.2萬億,總規模是現在的2.5倍,這些都表明,我們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十一五”期間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3.3%。進入“十二五”,中國醫藥工業結構轉型,產值增速明顯放緩,2011~201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6%。2016年醫藥工業總產值為31676億元,增長約為10.7%。2017年前三季度醫藥工業總產值為25438億元,增長率為12.2%。中國醫藥工業的利潤水平,2016年醫藥工業利潤為3201億,增長約15.8%,2017年三季度醫藥工業利潤為2541億,增長16%。 藥品流通運營競爭強度在加大,2017年上半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9894億,同比增長8.1%,增速下降3.9個百分點。醫藥商業平均毛利率為5.2%,利潤率1.8%,有所上升。 零售藥店連鎖率進一步提高,現在零售藥店發展的方向是連鎖,一個是便于管理,一個是提高效率。藥批企業減少,零售連鎖企業在提升。中國醫院藥品市場格局也發生了改變,2016年預計中國醫院藥品市場銷售額為10421億元,同比增長9.5%。縣級醫院增速也明顯的放緩,預計2016年縣級醫院藥品銷售額為2558億,同比增長12.7%。 基層醫療市場藥品銷售格局也進行了細分,2016年,基層醫療終端銷售額1356億,同比增長12.9%。這是2016年到2017年的中國藥品終端市場預測情況,我簡單的過一下。中國藥品的市場規模,2016年為15220億,增長9.9%,而2017年為16667億,增長9.5%。 三醫聯動很重要,目前三醫聯動同時發力。比如擴大醫改試點范圍,分級診療、醫聯體、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控制醫療費用增幅,包括嚴控輔助用藥,控制藥占比等。主要包括研發、生產、采購、流通和使用方面。研發方面主要是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生產方面,取消了GAP認證。采購方面主要是藥價談判,流通方面主要是兩票制。其中,公立醫院的藥占比進一步下降,醫院收入的藥占比從2010年新一輪醫改之初的46.3%降到了2016年的38.1%。2017年的深化醫改重點工作任務主要有,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總的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小于10%。其中,受藥占比影響最大的藥物,一個是注射劑品種,一個是輔助性用藥,中藥注射劑的寒冬已經到來,而政策的實質還是為了解決醫療費用過快上漲的問題。第三是慢病用藥,第四是高價原研藥,臨床使用金額巨大的品種替換意愿強烈,而重磅炸彈的專利到期帶來了仿制的機會。第五是全身用抗感染類藥物,第六是免疫調節劑。 目前,公立醫院的整頓風暴來臨,多個省市的衛計委出手,腰斬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同時,各地加強了醫院用藥的重點監控,從未來的趨勢上看,隨著我國各級醫院的醫保控費力度、控費范圍的持續擴大,更多輔助性的藥品的市場空間將被療效確切、符合臨床路徑、有剛性治療需求的品種所占領。此外,GPO采購逐漸興起,也就是集中采購組織,GPO的商業模式是集中醫療機構的需求,上游議價,降低采購價格和交易成本,并向供應商收取合同管理費。美國的GPO市場化程度更高,中國目前的GPO主要依賴于政府部門。分級診療的進展方面,三級醫院的診療人次增幅出現放緩趨勢,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負增長或零增長,并沒有出現基層就診人數明顯增加的狀況。而推進分級診療有兩種傳統的思路,一個是以基本醫療保險償付和結算政策為杠桿,引導參保者和服務者分級診療。一個是重構醫療服務市場,形成分級診療體系,比如說醫療機構集團化和醫聯體化。實踐中,兩種推進路徑的效果都是有限的。醫聯體成為了二此議價的主體,2018年醫藥集采模式或受GPO的沖擊,因為醫聯體使GPO采購模式成為了新熱點,GPO必將進一步的降低藥價。醫聯體的制度設計就是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還有一次性評價,未來是“剩”者為王的時代,不進行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將逐漸退出市場,擁有優秀品種的制藥企業將會受益于行業變局的結構性機會。兩票制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鼓勵其他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綜合醫改試點省區市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要率先推行兩票制,鼓勵其他地區執行兩票制,爭取到2018年在全國全面推開。兩票制倒逼企業開設CSO、COO公司,稅務稽查從嚴,特別是對于CSO、COO這樣的公司,這個是很嚴格的。兩票制后,生產企業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說經營模式的變化,一個是企業納稅水平的變化,一個是傭金提取困難。 人類疾病譜的演進使得不同階段藥品的研發熱點不同,同時,進口新藥的審評審批加速,截至2017年8月14日,納入優先審評的受理號數有316個,其中144個是進口受理號,47個2017年新獲批的批文中,僅有7個是國產批文,其余40的都是進口批文。藥品生產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所以工商企業大融合的時代即將真正到來。這是中國制藥企業規模結構分層的情況。而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經過前期的整合和新建,到2016年底已經有99萬個。未來的醫生還會開保健處方,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特醫食品未來的市場規模將超過200億。我們的目標是健康中國2030,人民健康素養要大幅度的提高。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大健康產業還處于初始階段。 總結一下,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未來5到10年是市醫藥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研發價值鏈重構,資源全球配置,所以新藥上市能夠加快滿足臨床需求。而質量和療效一致性的仿制藥將成為主流。差距與挑戰依然存在,總而言之,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清晰,大健康產業16萬億的前景值得大家期待。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