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廣州首家上市房企珠江實業沒落:在售房產稀少 年銷售額不足萬科2%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7 00:41:1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 喆 陳鵬麗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編者按】作為廣州第一家上市房企,珠江實業(600684,SH)見證了這座千年大城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輪城市變遷。如今,廣州城區的地標性建筑,不少出自珠江實業及母公司珠江實業集團之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通過研究調查發現,在地產黃金十年里,珠江實業未能抓住機遇,存在多個項目開工延后、在售貨源稀少、銷售周期漫長等多個軟肋,這位昔日創造無數輝煌的廣州本土地產大亨正逐漸退出房地產的一線陣營。

而在近日,珠江實業計劃入股一家資不抵債公司的動作,更是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每經記者 金 喆 陳鵬麗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1993年,珠江實業(600684,SH)以廣州本地第一家房地產企業在上交所上市的時候,保利地產(600048,SH)才剛成立一年時間,恒大、富力還未出山。然而令珠江實業意想不到的是,經過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這家老牌房地產企業已經被房地產界的一波波“后浪”遠遠甩在了背后。

10月23日,珠江實業發布2017年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實現營業收入31.29億元,同比增加2.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后凈利潤為2.25億元,同比下滑7.96%。同期的保利地產和萬科A(000002,SZ)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55.40億元及1171.0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82.69億元、110.91億元。

對比之下,珠江實業的營業收入不如上述兩家地產大鱷的凈利潤,難免有些讓人唏噓。從2016年的數據來看,珠江實業也被萬科遠遠甩在身后,珠江實業的年銷售額不到萬科的2%。不僅如此,珠江實業可以開發的土地資源捉襟見肘。與大多數稍有名氣的地產商相比,珠江實業在跑馬圈地、項目開發的進度上均顯得格外遲緩。

●昔日巨頭跌出房企TOP200外

珠江實業的前身是廣州珠江房地產公司,是原廣州珠江實業總公司(廣東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的全資附屬企業,初創于1985年4月。1992年10月,改為股份制企業。1993年10月2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珠江實業曾經與廣州市城建總(如今的越秀地產)和廣信房產并稱為廣州房地產市場的“三大寡頭”。穿梭在廣州的老城區,四處可見珠江實業早年開發的項目,如淘金北小區、站前路小區、松柏崗小區、昌崗中路小區等。此外,珠江實業還承建了白天鵝賓館、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廣州體育館等多個廣州市地標性建筑。

然而,二十年后,珠江實業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且逐漸被邊緣化。

財務數據顯示,珠江實業2017年1~9月份營業收入僅同比增長2.43%,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滑7.96%。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金額排行榜TOP200》也顯示,無論是按照流量凈額還是權益金額口徑統計,珠江實業均未進入國內房企的前兩百位。從2016年的銷售收入來看,其距離第200位的青島銀盛泰還有近10億元的差距。

從珠江實業2010年以來的收入曲線來看,公司一直保持向上的增長趨勢。2010年到2016年,珠江實業的營業收入已從6.53億元增長到41.01億元,但同期的凈利潤增幅卻沒有出現三級跳,僅從1.32億元增長到3.33億元。珠江實業在2013年迎來它的業績最高峰,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4.5億元,此后至今,珠江實業的凈利潤再也沒能回到2013年的水平。

放眼廣州的其他幾家上市公司,在中國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里,恒大地產、保利地產的年銷售額早已進入千億俱樂部,“同門兄弟”越秀地產也在向300億元的銷售目標發起沖擊。對比之下,珠江實業一年不足50億元的營業收入更是相形見絀。

●后續項目跟進乏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土地儲備少、項目開發周期長或是珠江實業逐漸邊緣化的重要原因。珠江實業也曾在年報中坦言,公司現有土地資源占用了大量資金,是公司盤活存量、實現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

事實上,早在2013年,珠江實業的管理層就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其時任財務總監張逸波在2012年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土儲不足,正在積極拓展。但從2016年年報和2017年半年報來看,珠江實業還未擺脫可開發項目匱乏帶來的煩惱。

2017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珠江實業有12個待建、在建和在售的項目,分布在廣州、湖南、安徽和海南等區域。在售項目中,三亞市河西區的金水灣項目已售面積最大,達到6.39萬平方米。

截至上半年末,珠江實業有6個項目顯示處于在建狀態,湖南長沙的華英項目和海南海口的五源河休閑度假村處于前期策劃和規劃報建的狀態。今年上半年,珠江實業上述12個項目房產已售面積為13.53萬平方米,截至報告期末的尚余未銷售面積為91.54萬平方米。

盡管2003年全國房地產進入井噴期,但珠江實業的發展卻停滯不前,基本上只維持每年一個新項目開售及搭配部分尾貨銷售的模式。在土地市場上,珠江實業也鮮有露面,除了2006年在長沙市獲得近2000畝土地儲備、2012年以4.16億元競得湖南長沙商住地塊及今年7月子公司以12.76億元報價競得海珠區昌崗中路100號橡膠新村東部地塊以外,珠江實業在廣州土地市場幾無動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即便是對已有項目的開發,珠江實業的進度也相當緩慢。2013年至2016年,珠江實業披露的開發投資項目數量分別為8個、9個、11個和12個,多個項目的開發周期超過5年。

而一些項目經過高峰推廣后,銷售進展也比較緩慢。位于廣州鬧市區的廣州珠江璟園,盡管已在2014年竣工,截至2014年底的尚余未銷售面積為1.40萬平方米,但到今年9月底仍有6413.11平方米未售。2015年竣工的御東雅苑,仍有3294.07平方米未售。此外,2012年底就投入建設的珠江頤德大廈,今年第三季度方才竣工,尚余未銷售面積為3.91萬平方米。

一位廣州本土的房地產人士向記者透露,以前珠江實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其集團公司劃撥低價的優質土地,因此在廣州中心城區天河、越秀均有項目開發。但隨后公司的擴張沒有跟上房企的去化進度,導致后續項目緊缺。近幾年來,珠江實業主要通過與其他地產公司合作拿地擴充土地儲備。

9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就上述問題前往珠江實業位于廣州市越秀區的總部進行采訪,但相關人員均在開會。對于記者發送的采訪提綱傳真和現場遞交的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時,珠江實業方面也未給予回復。

(實習生劉晨光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