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8 17:16:17
在廣東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中,前海的建設目標是,“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人民幣跨境業務試驗區”。其中,金融創新被視作體制探索的重中之重。截至2017年6月,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持牌金融機構213家(含分支機構),類金融機構及金融相關服務機構5.46萬家。
“我們與上海自貿區相比,恰恰因為小,在金融體系改革和法治創新方面可以大膽試錯,而國家賦予前海的金融政策基礎非常牢固,經過多年培育,政策支持引導的效果日益顯現,市場主體自主創新也不斷涌現,片區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前海管理局副局長何子軍說。
每經編輯|歐陽凱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規劃之初就以打造“中國曼哈頓”為遠景,構建高端金融服務聚集區。
因此不難理解,在廣東自貿區的總體方案中,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建設目標是,“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人民幣跨境業務試驗區”。其中,金融創新被視作體制探索的重中之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6月,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持牌金融機構213家(含分支機構),類金融機構及金融相關服務機構5.46萬家。目前,前海已經成長為我國重要的跨境金融中心和新金融、類金融機構聚集區。
相比上海自貿區,這塊只有28.2平方公里、面積是上海自貿區1/4的特區彈丸之地,被認為有其獨特優勢,尤其可以借鑒金融體系已十分成熟的鄰居香港。
前海管理局副局長何子軍表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首要就是金融合作,早在2012年,國務院批準并支持深圳前海實行比經濟特區更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總共22條,其中金融部分就占到了8條,到目前為止,前海已經獲得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26倍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前海合作區注冊金融類企業從2100家增加到5.46萬家,增長了26倍;注冊金融業增加值從26億增至543億,增長了20倍,年均增長率達177%;金融企業稅收收入從2.68億增長到95.35億,增長了68倍,年均增長229%。
在此期間,全國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全國首家CEPA框架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招聯消費金融)、全國首家社會資本主導的再保險公司(前海再保險)、全國首批相互制保險公司(眾惠財險)等一大批創新型金融機構落戶前海。
何子軍說,今年7·1前夕,匯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獲批籌建,加上此前已經落戶的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恒生前海基金公司等,《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框架下金融業對港澳地區開放措施已在前海全面落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匯豐前海證券與東亞前海證券是根據內地與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CEPA補充協議框架下,獲得證監會核準的港資控股證券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CEPA框架下的港資證券公司有三大突破:一是突破了外資不能控股的限制,無論是匯豐銀行的絕對控股還是東亞銀行的相對控股,都是外資機構在內地金融業領域投資的重大突破;二是突破了單一牌照的限制,與以往外資證券公司只能獲得投資銀行牌照不同,兩家港資機構直接獲得了多項業務牌照;三是以往外資只能和內地證券公司合資設立投行業務子公司,兩家港資機構是直接和內資非金融機構組建的合資證券公司。
3/4的份額

除持牌金融機構外,前海還聚集了大量小額貸款、商業保理、融資租賃、股權投資、要素交易平臺等在內的創新型金融主體,其中商業保理企業占到全國四分之三,融資租賃企業占到全國三分之一。
前海管理局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布了2015-2016年度21個前海優秀金融創新案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案例的創新主體來看,不僅有重點國有金融機構,還有新興民營金融機構、港資機構、相互制保險等創新型機構。從創新類型來看,21個優秀案例中,產品(服務)創新8個,模式創新7個,組織創新3個,技術創新3個。
“我們與上海自貿區相比,恰恰因為小,在金融體系改革和法治創新方面可以大膽試錯,而國家賦予前海的金融政策基礎非常牢固,經過多年培育,政策支持引導的效果日益顯現,市場主體自主創新也不斷涌現,片區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何子軍說。
72條政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前海的金融政策創新基本上已實現體系化。前海管理局方面表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更加凸顯,前海一直支持金融科技創新、消費金融創新,包括推動區內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融產品創新,農業銀行、北京銀行等機構先后推出“深智貸”、“微知貸”等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產品。
在金融政策創新方面,近年來,前海形成了72條金融創新政策體系,除需金融監管部門出臺實施細則的10條外,前海已基本實現全部落地。在跨境金融方面,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人民幣債券、跨境資金池、跨境股權投資和不良資產跨境轉讓等“五個跨境”已成為前海跨境金融特色體系。數據顯示,跨境雙向人民幣貸款,至今備案金額1376.5億,提款金額371億元。
全國前三的地位

去年12月,經報國家外匯總局核準,前海金融交易所辦理了國內首單以平臺為依托的跨境資產轉讓業務。以此為基礎,2017年6月,國家外匯總局正式批復,授權深圳分局以“逐筆審核、交易限定”為原則,推進銀行不良資產跨境轉讓試點,使前海成為全國首個獲得授權由分局自行審核管理轄內機構跨境轉讓業務的試點地區。
今年9月8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鄭州首發第九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在全國31個金融中心城市中,深圳綜合競爭力繼續穩居全國第三。其中,金融市場規模排名第二,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和金融生態環境則繼續鞏固全國第三的位置。整體來講,深圳作為全國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
“深圳的金融從歷史上來講就是跟香港分不開的,受到香港的影響,未來深圳還應當繼續利用毗鄰香港的優勢,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可引領跨境的金融創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胡彩梅表示。
圖片出處: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官網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楊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