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5 23:15:56
近年來,由于部分標的估值過高,外界對于醫藥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投資過熱的質疑聲漸起。高特佳投資集團董事長蔡達建對此闡述說:我們投資人愿賭服輸,科學家就開心地拿錢好了,我們拿不到錢,企業家也拿不到錢,創新也拿不到錢,整個市場就冷卻了,那才是我們擔心的。
每經編輯|李少婷
CFP圖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文多
中國醫藥產業近年來增速喜人,這一方面讓醫藥從業者備受鼓舞,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標的估值過高,外界對于醫藥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投資過熱的質疑聲漸起。
那么,中國醫藥產業投資是否過熱?“我覺得火很好,火不等于是泡沫啊?泡沫有點也無妨。”9月23日下午,在“第九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于明德表示。高特佳投資集團董事長蔡達建則具體闡釋說,投資人愿賭服輸,讓科學家安心拿錢搞科研,才能對產業發展有益,“整個市場冷卻了,那才是我們擔心的”。
當然,盲目過熱也不可取,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蔡大慶就提示到,一些醫藥行業投資人成熟度不足,要避免“一窩蜂”的盲從。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醫藥行業投資研究報告》顯示,2010~2016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醫藥行業大體呈上升趨勢,投資金額平均增長率高達89%,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醫藥行業股權投資增加迅速。
“(醫藥行業投資)冷熱不均,總體的熱度對大的行業來說還不夠,但是局部有些過度。”蔡大慶的這一觀點,與杉杉醫療集團董事長沈波不謀而合,沈波也認為確有一些項目估值“超熱”,但也要認識到,一些投資方向的過熱也是供需關系所決定的:創新藥物的稀缺性成為投資的機遇,而“千人計劃”帶回大批科學家,使得國內的研發能力明顯提升。
但就行業整體而言,投資人多認同蔡大慶的觀點,認為熱度還不夠。“還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時,這里面肯定會有投資相對不足的。”松禾資本董事長羅飛表示。
“哪怕投資有一點過熱,對產業本身還是有好處的。”博遠資本創始合伙人陳鵬輝表示,更多的企業家能拿到錢,并能把錢用在合適的地方,對整個行業的創新和發展有好處。
當然,投資人同時也要有個冷靜的頭腦。蔡大慶提醒說,不像美國的投資人各自深耕細分領域投資,我國投資人還不夠不成熟,醫藥投資領域出現了“一窩蜂”的盲從現象,一些投資人手握資本不看技術發展,只顧照成功案例推高估值,但價格越來越高,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蔡大慶強調,要扎扎實實地認識到中國制藥行業發展的不足之處,才能對整個中國的制藥行業有很好的促進。
不同于移動互聯網投資,醫藥領域的投資對技術的追捧更甚于商業模式,但新技術的突破往往不可一蹴而就,新藥上市的歷程也常以10年計。
“要投中國的醫藥行業,對投資機構其實是很苦的。寶寶心里苦,但是寶寶不說。”對這種“苦等”,華蓋資本創始人許小林舉例說,“投別的行業可能兩三年我們就上市了,10倍以上的收益,投一個醫藥行業,我們10年前跟專家們一起開會,投到10年以后,他的產品現在才到了臨床三期。”
新藥的“陣亡率”之高對投資機構而言也是個夢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介紹,新藥從臨床I期到批準的成功率僅9.6%。對此,在9月23日的大會上,投資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愿賭服輸”。
“可能這個行業吸引了很多資金,可能成功的案例并不是那么高,可能少數的人卷走了這個行業的錢,但是這就是一個行業的特征。”蔡達建坦言:“我們投資人愿賭服輸,科學家就開心地拿錢好了,我們拿不到錢,企業家也拿不到錢,創新也拿不到錢,整個市場就冷卻了,那才是我們擔心的。”
蔡達建另外擔心的一點是市場能否催生真正的巨型公司,因為只有大公司的產生才能拉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終端的拉動,光是前面堆錢確實會產生問題,因為堆錢的人總歸還是(想)得到一個報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