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權威專家直指評級報告“不客觀、有矛盾、太短視”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1 22:54:21

“長時間的強勁信貸增長增加了中國的經濟金融風險”——一個單一的、而且并不客觀的理由,竟然便促使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1+”下調為“A+/A-1”。對此權威專家認為,標普報告在諸多問題的解釋和闡述并不客觀,有些內容甚至自相矛盾,也顯示出對中國經濟的短視。

 每經編輯|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9月21日,評級機構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1+”下調為“A+/A-1”。標普給出的主要理由是:中國信貸增長可能帶來金融風險。

“僅僅根據單一因素就下調一個經濟增長位列世界前列的國家評級,標普的做法并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仔細研究標普報告并采訪業內權威專家后發現,該報告在諸多問題的解釋和闡述并不客觀,有些內容甚至自相矛盾。記者將通過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和專家觀點來解讀這份報告背后的“不客觀”、“有矛盾”與“太短視”。

回擊一:“不客觀”

信貸增長掛鉤金融風險

下調評級,標普給出的解釋是“長時間的強勁信貸增長增加了中國的經濟金融風險”。這也是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所給出的最主要原因。

標普的“不靠譜”并不僅僅表現在理由單一,而且還曲解了概念。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信貸增長與金融風險沒有直接聯系,只有債務違約了才可以說出現了風險。而且是否會出現風險,不僅要看信貸規模,更要看信貸質量和結構。”

在趙錫軍看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中國加強金融監管的政策導向下,“僵尸企業”、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受到控制,信貸流向創新企業、實體經濟等高效率部門,且不說信貸增長高低,即便是增長也是良性的增長,將促進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也有數據支撐。央行數據顯示,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64.52萬億元,同比增長8.9%。在M2增速再創新低的背景下,今年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69.41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從結構看,8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8.2%,同比高0.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供給側改革重要任務之一的去杠桿也在持續推進,企業杠桿率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

實際上,標普報告也稱,中國政府近期加大控制企業杠桿水平的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趨勢,如果信貸增長明顯減速,且維持在大幅低于當前速度的水平,同時實際GDP增長速度保持在健康水平,那么有可能上調中國信用評級。

回擊二:“有矛盾”

稱贊中國優勢卻下調評級

僅僅根據信貸的單一因素就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標普的做法實在欠妥。而且,如果再細看標普報告對中國政府改革日程、增長前景、強勁外部指標的看法后,再看下調評級一事,標普的前后矛盾就更為明顯了。

標普報告表示,中國預算體制與金融行業改革取得進展,這些改革有望利好中國的長遠經濟發展。標普還提到,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將允許政策重要性較低的國有企業通過兼并、關閉或違約的形式退出市場,就近期而言,政府還將金融穩定列為政策重點,并采取措施控制公共部門債務。

另外,標普報告也提到,外部指標仍構成中國的重要信用優勢。例如,中國外部債權依然龐大。標普預計,到2017年年末,中國公共部門和金融部門所持金融資產超出外部債務總額的部分,將高于經常賬戶收入的90%。

中國外部流動性頭寸同樣強勁。標普預計,2017年至2020年中國將保持經常賬戶順差,經常賬戶順差對GDP的比率將保持在高于2%的水平。

對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保持強勁經濟表現,標普報告也給予積極評價,并認為政策制定功不可沒。例如反腐行動能改善政府機構、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治理水平,有望增強法治信心、改善民營部門營商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社會契約。

“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可信與有效的,持續的低通脹和對金融行業改革的追求就是證明。”標普報告表示。

賈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正面評價中國經濟發展,但卻下調主權信用評級,標普的評級標準就值得商榷了。這種做法也容易給市場一個不準確的預期。”

不過,盡管下調了主權信用評級,標普也稱,未來三至四年,中國將維持其強勁的經濟表現并獲得改善的財政表現。

回擊三:太短視

忽視中國經濟含金量

近年來,國際評級機構屢屢出錯已經飽受質疑。賈康就提到,亞洲金融危機時,穆迪在一天之內將韓國的信用評級下調了11個檔次,事后表明,穆迪當時的評級是錯誤的,并沒有預見到韓國未來經濟走勢,反映的情況也不夠真實。

與之類似,趙錫軍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在美國次貸危機前,不少評級機構給予一些次級貸比較高的評級,完全沒預計到其中的風險。

專家表示,信用評級通常采用“順周期”法,即采取簡單趨勢外推的方法來作出判斷,這是評級不夠準確的主要原因,這種短視也忽視了經濟周期變化、結構性變化等基本因素。

賈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評級預測應以‘前瞻性’引導市場行為,結合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走勢作出相關預測和判斷,是十分關鍵的評級要領。”

如果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來看中國經濟,標普的報告就更站不住腳了。

例如,標普報告將中國人均收入相對較低也作為下調評級的一項原因。但事實是,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續跑贏了GDP增速,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有升,6.9%的GDP增速高于去年。也正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形勢分析小組刊文分析,今年上半年的6.9%與2015年時的增長6.9%相比,有更高的含金量。

上述小組刊文稱,今年上半年6.9%增速背后,反映的是實體經濟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需求結構不斷改善優化,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差距縮小,困難地區經濟惡化局面得到遏制,傳統產業加速改造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升溫,工業機器人和電子商務、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互聯網+”新動能加快集聚擴散,規模比重明顯提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馮彪 9月21日,評級機構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1+”下調為“A+/A-1”。標普給出的主要理由是:中國信貸增長可能帶來金融風險。 “僅僅根據單一因素就下調一個經濟增長位列世界前列的國家評級,標普的做法并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仔細研究標普報告并采訪業內權威專家后發現,該報告在諸多問題的解釋和闡述并不客觀,有些內容甚至自相矛盾。記者將通過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和專家觀點來解讀這份報告背后的“不客觀”、“有矛盾”與“太短視”。 回擊一:“不客觀” 信貸增長掛鉤金融風險 下調評級,標普給出的解釋是“長時間的強勁信貸增長增加了中國的經濟金融風險”。這也是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所給出的最主要原因。 標普的“不靠譜”并不僅僅表現在理由單一,而且還曲解了概念。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信貸增長與金融風險沒有直接聯系,只有債務違約了才可以說出現了風險。而且是否會出現風險,不僅要看信貸規模,更要看信貸質量和結構。” 在趙錫軍看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中國加強金融監管的政策導向下,“僵尸企業”、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受到控制,信貸流向創新企業、實體經濟等高效率部門,且不說信貸增長高低,即便是增長也是良性的增長,將促進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也有數據支撐。央行數據顯示,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64.52萬億元,同比增長8.9%。在M2增速再創新低的背景下,今年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69.41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從結構看,8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8.2%,同比高0.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供給側改革重要任務之一的去杠桿也在持續推進,企業杠桿率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 實際上,標普報告也稱,中國政府近期加大控制企業杠桿水平的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趨勢,如果信貸增長明顯減速,且維持在大幅低于當前速度的水平,同時實際GDP增長速度保持在健康水平,那么有可能上調中國信用評級。 回擊二:“有矛盾” 稱贊中國優勢卻下調評級 僅僅根據信貸的單一因素就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標普的做法實在欠妥。而且,如果再細看標普報告對中國政府改革日程、增長前景、強勁外部指標的看法后,再看下調評級一事,標普的前后矛盾就更為明顯了。 標普報告表示,中國預算體制與金融行業改革取得進展,這些改革有望利好中國的長遠經濟發展。標普還提到,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將允許政策重要性較低的國有企業通過兼并、關閉或違約的形式退出市場,就近期而言,政府還將金融穩定列為政策重點,并采取措施控制公共部門債務。 另外,標普報告也提到,外部指標仍構成中國的重要信用優勢。例如,中國外部債權依然龐大。標普預計,到2017年年末,中國公共部門和金融部門所持金融資產超出外部債務總額的部分,將高于經常賬戶收入的90%。 中國外部流動性頭寸同樣強勁。標普預計,2017年至2020年中國將保持經常賬戶順差,經常賬戶順差對GDP的比率將保持在高于2%的水平。 對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保持強勁經濟表現,標普報告也給予積極評價,并認為政策制定功不可沒。例如反腐行動能改善政府機構、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治理水平,有望增強法治信心、改善民營部門營商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社會契約。 “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可信與有效的,持續的低通脹和對金融行業改革的追求就是證明。”標普報告表示。 賈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正面評價中國經濟發展,但卻下調主權信用評級,標普的評級標準就值得商榷了。這種做法也容易給市場一個不準確的預期。” 不過,盡管下調了主權信用評級,標普也稱,未來三至四年,中國將維持其強勁的經濟表現并獲得改善的財政表現。 回擊三:太短視 忽視中國經濟含金量 近年來,國際評級機構屢屢出錯已經飽受質疑。賈康就提到,亞洲金融危機時,穆迪在一天之內將韓國的信用評級下調了11個檔次,事后表明,穆迪當時的評級是錯誤的,并沒有預見到韓國未來經濟走勢,反映的情況也不夠真實。 與之類似,趙錫軍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在美國次貸危機前,不少評級機構給予一些次級貸比較高的評級,完全沒預計到其中的風險。 專家表示,信用評級通常采用“順周期”法,即采取簡單趨勢外推的方法來作出判斷,這是評級不夠準確的主要原因,這種短視也忽視了經濟周期變化、結構性變化等基本因素。 賈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評級預測應以‘前瞻性’引導市場行為,結合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走勢作出相關預測和判斷,是十分關鍵的評級要領。” 如果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來看中國經濟,標普的報告就更站不住腳了。 例如,標普報告將中國人均收入相對較低也作為下調評級的一項原因。但事實是,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續跑贏了GDP增速,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有升,6.9%的GDP增速高于去年。也正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形勢分析小組刊文分析,今年上半年的6.9%與2015年時的增長6.9%相比,有更高的含金量。 上述小組刊文稱,今年上半年6.9%增速背后,反映的是實體經濟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需求結構不斷改善優化,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差距縮小,困難地區經濟惡化局面得到遏制,傳統產業加速改造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升溫,工業機器人和電子商務、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互聯網+”新動能加快集聚擴散,規模比重明顯提高。
標普 主權信用評級 信貸增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