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0 00:19:4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日前,張家港行(002839,SZ)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相關批復,中國銀監會蘇州監管分局核準季穎張家港行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張家港行的新任掌舵者,季穎此前長期在該行工作,長期擔任行長一職。
今年上半年,張家港行交出了一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營業收入為12.03億元,同比微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56%。但實際上,從另一面看,張家港行的凈利潤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其2013年~2015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02億元、7.31億元、6.73億元,而2016年也僅是出現了2.16%的小幅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張家港行的同業負債規模從年初的137.76億元增長至半年末的167.56億元,增長率達21.63%,其中,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較年初猛增708.02%至57.56億元。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打公司的電話,但無人接聽。
有不愿具名的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同業負債期限較短,受市場利率波動影響較大,容易出現錯配等流動性問題。加之同業存單接下來被納入MPA考核,在此情況下,若以同業負債為主進行資產配置,將面臨較大的去杠桿壓力。

張家港行公告顯示,銀監會已核準了季穎出任張家港行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在擔任張家港行數年行長后,季穎開始正式履行董事長職責。而根據此前的董事會決議,退休離任的前董事長王自忠被聘任為該行名譽董事長。
那么這位新任掌門是何履歷?公開資料顯示,季穎出生于1965年,2001年~2011年4月,任張家港行黨委副書記、行長。2011年4月~2014年5月,任張家港行黨委副書記、行長、董事。2014年5月~2017年4月,任張家港行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行長。不難發現,季穎之前長期在張家港行工作,擔任該行行長已有16年。
截至2017年6月末,張家港行下設總行直屬營業部、2 家異地分行(南通分行、無錫分行)、40 家支行(其中:張家港 27 家,江蘇省內其他地區 12家,江蘇省外1 家)、1 家社區支行。日前,張家港行第三家異地分行—蘇州分行的籌建獲得江蘇銀監局的批準。

實際上,回顧近幾年來張家港行的經營狀況,可發現,雖然公司營業收入逐年增長,但是凈利潤出現了大幅波動。具體來看,2012年~2016年間,張家港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92億元、22.16億元、23.64億元、24.06億元、24.29億元,與之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90億元、10.03億元、7.31億元、6.73億元、6.89億元。2017年上半年,該行營收12.03億元,同比微增,營業利潤及凈利潤分別為3.43億元和3.5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行今年上半年的同業負債規模在擴張,一般而言,業內認為銀行同業負債主要涉及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款項這三類科目。以此計算,張家港行今年上半年的同業負債規模從年初的137.76億元增長至167.56億元,增長率為21.63%,其中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較年初大增708.02%至57.56億元。但與此同時,其余4家上市農商行的同業負債均呈下降趨勢(合并報表),分別是常熟銀行(-45.55%)、江陰銀行(-2.83%)、無錫銀行(-3.32%)、吳江銀行(半年報中僅公布了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以及賣出回購款,-22%)。其中,常熟銀行的同業負債占比上年末下降了近50%。如此看來,張家港行的同業負債卻逆勢增長。
對于2017年6月末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較2016年末的大幅增加,張家港行在半年報中表示,主要原因系融出機構融出線下資金意愿較強,該行適時吸收。
有不愿具名的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同業負債是加杠桿擴規模,一般中小城商行和農商行存在同業負債較高的情況,因為這些銀行網點有限,吸收存款較慢,很難迅速做大規模,適度的發揮同業負債的作用,對提高銀行資金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有一定好處。
但是業內人士同時分析指出,同業負債期限較短,受市場利率波動影響較大,容易出現錯配等流動性問題。加之同業存單接下來被納入MPA考核,在此情況下,若以同業負債為主進行資產配置,將面臨較大的去杠桿壓力。
截至今年6月底,張家港行同業負債占總體負債比重約為18.64%,較年初增長近兩個百分點。興業證券直接給出了張家港行中性評級,指出張家港行存款整體增速乏力,同業負債規模在一季度環比下降之后,二季度實現23.70%的環比增速,期末余額171億元。應付債券10.57億元,主要是公司發行的同業存單,期限為1個月和1年期兩種,利率范圍3.1%至5.3%。此外,公司還通過交易性金融負債進行配置。興業證券認為,在存款增長略顯乏力的同時,公司負債端通過配置較高成本的同業負債、同業存單、交易性金融負債來匹配資產端增速,推升了公司的負債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蘇寧金融特約研究員李虹含指出,無論是上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還是銀監會對銀行“四不當”進行專項整治,都對金融去杠桿提出更多要求。一般說來,同業負債的成本高于零售以及對公存款的負債成本,逐漸降低同業負債的規模,有利于降低銀行成本,同時也能促使資金更多地投入到實體經濟的活動中,避免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銀行的同業業務、理財業務、委外業務等在過去幾年增長較快,出現了一些資金脫實向虛的情況,通過金融機構去杠桿,特別是治理同業負債快速擴張,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同時也有助于銀行自身加強負債管理,防止出現流動性風險發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