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0 00:13:11
9月18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7月份,中國增持195億美元美債,為連續第六個月增持,持有規模增至1.166萬億美元。對此,專家普遍認為,增持或減持美債都是正常投資操作,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每經編輯|張喜威
繼6月份重新奪回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后,7月份,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繼續保持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地位。
9月18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7月份,中國增持195億美元美債,為連續第六個月增持,持有規模增至1.16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7月份增持美債規模為223億美元,持有規模增至1.11萬億美元。盡管7月日本持有美債的規模與中國的差距較6月份小幅縮窄,但并未對規模排名帶來實際影響。
專家普遍認為,增持或減持美債都是正常投資操作,沒有必要過度解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形勢的穩中向好,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也開始逐月增加。國家外管局近日更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連續7個月增加,回升至3.0915萬億美元。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畢陸名
連續第六個月增持美債
今年6月份,中國持有美債規模超過日本,重新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
而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7月份中國連續第六個月增持美債,增持195億美元至1.166萬億美元。至此,中國持有美債的規模也刷新了一年新高,并保持了美國第一大債權國的地位。對此中國增減美債的行為,專家普遍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國債市場,美債市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市場,不論增持還是減持都是正常投資操作,中國會根據市場上的各種變動進行動態優化和調整操作。
數據還顯示,7月份日本所持美債環比增加了223億美元,至1.11萬億美元。作為美國第一和第二大債權國,中日兩國持有的美債,占到了海外國家持有美債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7月,海外國家共持有美債規模新增787億美元,至6.25萬億美元,創下2016年6月來新高。除中國和日本持有美債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持有美債規模均在3500億美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美元指數迎來一波快速反彈,為美國債券市場打開了下行空間,美國國債收益率也隨之一路走高,年末一度刷新兩年新高。而進入2017年,美元指數刷新兩年半低位至91.00。與此對應的是,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震蕩回落,從2.629%的高位逐漸回落至2.016%;9月8日以來,隨著美元指數的反彈有所回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逐漸回到2.2%上方。
外儲余額8月繼續增加
在持續增持美國國債的同時,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也逐漸增加。國家外管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連續7個月增加,回升至3.0915萬億美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經濟先行指標PMI連續13個月保持在經濟榮枯線50以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預期進一步強化。8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左右,成為影響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因素。7月份,由于美元貶值近3%,估值變動是影響當月新增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
進入2017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高,我國資本流出壓力大幅緩解,跨境資金流動趨于平衡。9月18日,國家外匯局公布的結售匯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銀行結匯環比增長11%,售匯增長1%,結售匯逆差38億美元,下降75%;遠期結售匯簽約順差31億美元,環比增加18%,連續第5個月順差;同時,非銀行部門涉外收入環比增長14%,涉外支出增長6%,涉外收付款逆差35億美元,下降84%。
國家外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8月份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更趨平衡。具體來看,一是境內外匯供求繼續呈現基本平衡;二是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逆差大幅收窄。此外,自6月27日~9月8日期間,在、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均大幅升值,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計劃開展遠期結售匯和跨期保值等業務。
9月8日,央行下發通知,取消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在境內代理行存放存款準備金。從9月11日起,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調整為零。對此,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分析認為,從效果來看,這本身釋放出了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信號,而其實際作用則是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遠期購匯成本。按照8月遠期售匯簽約額75億美元計算,準備金率的調整將給銀行節省約15億美元的頭寸與相應的融資成本。展望未來,預計人民幣繼續維持迅猛升勢的概率較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