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10 23:57:40
日前,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研究員張燕生主持的研究團隊發布題為《阿里巴巴助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學術報告。報告認為,阿里巴巴提供的商業服務已深入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報告分析,回顧阿里巴巴過去18年的成長史,阿里巴巴始終把握世界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脈搏,及時適應環境變化,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有力推動了中國的供給升級。展望未來,阿里巴巴的“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戰略和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對推動中國經濟完成中“大而不強”到“大而強”的歷史性轉變有著重大意義。
報告指出,阿里巴巴已經將自身定位為一個“經濟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阿里巴巴提出的“Made in Internet”將重新定義制造業,未來的制造業將不再依托特定的物理空間,而真正成為“云”上的制造業,將極大地拓展企業發展的邊界。
張燕生在報告中強調,阿里巴巴長期以來展現出對世情國情、技術發展趨勢、商業運作模式的深刻洞見,當下又明確了自身“經濟體”定位和“五新”發展戰略,并通過“Made in Internet”重新定義全球化,“一定會笑到最后”。
中國面臨利用新技術革命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
張燕生指出,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快速成熟,這已經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標志性事件。這一輪技術革新帶來一個嶄新的長達五六十年經濟周期(即技術革命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報告援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的分析,過去二十年是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20年,而未來三十年將是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的三十年。
報告認為,隨著全球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基于資源占有的物質生產在人類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變得相對不那么重要,而基于連接和集聚形成的經濟生活變得更為關鍵。在硬件上,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如果能有一整套完整的和這些資源相匹配的物流、數據、電子支付等軟性平臺和服務,中國就能在全球商業模式變革和生產方式變革中占得先機,從而在這一個“康波”周期中從全球技術進步和商業發展的追隨者變為領跑者,中國經濟也將實現從“大而不強”到“大而強”的關鍵轉變。而阿里巴巴,正是上述平臺和服務最重要的提供者。
21世紀,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將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工業時代的概念和原則正在被顛覆。馬云2016年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就說:“未來的企業,一定不是工業時代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未來的企業一定是數據時代的個性化、定制化。”在新的時代,小生產者也可以最低的成本接入世界市場,過去“大就是好”、“大就是強”的法則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量的“小而美”的企業的出現成為可能。在21世紀,最成功的企業,其最重要的價值將不是戰勝別的競爭對手,而是作為一個平臺去成就和賦能平臺上的伙伴。阿里巴巴將自身定位為“經濟體”,就是要引領這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
“五新”戰略助力供給側改革
報告認為,阿里巴巴在2016年提出的“五新”戰略,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和目標高度契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所謂滿足需求,核心是要滿足消費者更高端、更個性化的需求,“新零售”和“新制造”就是滿足這種新需求的手段。而要提高供給質量,則要從源頭入手,通過“新金融”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活下去并且活得滋潤,用“新能源”和“新技術”為中小企業賦能,讓它們更好地契合消費者的需要。
報告通過具體案例,詳細介紹了阿里巴巴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實踐。
“新零售”是零售領域的深刻變革,它將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消費場景,實現零售業態的全面數字化,系統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天貓”適應消費升級潮流,為消費者提供更高端的理想生活體驗;網紅店“盒馬鮮生”以全新的物流體系和購物體驗,重新定義了生鮮消費;“零售通”等計劃正在對線下實體店進行改造,推動實體店走向數據化和網絡化。報告認為,“新零售”不僅可以給所有線下的商家帶來機遇,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也將有助于中國進一步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度,讓國民經濟發展軌跡更健康。
“新制造”,適應了全球產業變革趨勢。中國近年來明確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這兩大戰略已經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框架下重要的具體舉措,“新制造”直接對接這兩大國家戰略。基于天貓大數據的定向生產,高效服務小企業主的“淘工廠”,都是阿里巴巴平臺推動“新制造”趨勢的生動案例。
“新金融”可以打破傳統金融“嫌貧愛富”的窠臼,更好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村地區,對于降低中小企業的營商成本和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具有重大價值。譬如螞蟻金服開展的普惠綠色C2B金融創新,就已大大改善了農村的金融生態。截至2017年3月底,螞蟻金服在支付、保險、信貸方面服務的“三農”用戶數分別達到1.63億、1.40億、4205萬。其中服務了175.7萬家農村小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農村種養殖戶。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官員指出:“這在全球都將具有范本意義,也非常值得推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對改變很多國家的農村現狀有積極意義。”
“新技術”方面,人工智能可謂“首當其沖”。阿里云ET擁有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具備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ET的優勢在于對全局的洞察和實時決策上,在復雜局面下快速做出最優決定。目前,ET開始在城市治理、交通調度、工業制造、健康醫療、司法等領域成為人類的強大助手。
“新能源”強調數據的價值。阿里巴巴認為,在21世紀數據就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能源”,阿里巴巴如今已經是一個大數據經濟體。阿里云已經成為亞馬遜AWS、微軟Azure齊名的國際化云廠商,擁有230萬B端用戶,其中付費用戶50萬,占比20%以上,剩余180萬免費用戶大多數來自于電商平臺。阿里云已在全球14個區域(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美國東西海岸、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等地)建立超過20個數據中心。
阿里巴巴用高效能的基礎設施支撐“五新”戰略,物流網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已協同物流企業搭建快遞、倉配、末端、農村及國際五張物流網絡。2016年“雙十一”期間,簽收1億個包裹的時間已壓縮到了3.5天,菜鳥在天津和廣州的幾個倉庫,單日發貨量就超過了100萬件,超過美國亞馬遜的水平。
“Made in Internet”推動21世紀的全球化
報告介紹了阿里巴巴“Made in Internet”的理念。報告說:“互聯網技術的高度發達,為所有商業參與者提供了全新的創造可能,互聯網將真正成為實業企業從采購、生產到銷售等全流程的土壤。未來的制造業將不再是依托某一特定物理空間的制造業,而是“云”上的制造業。”
報告認為,“Made in Internet”極大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邊界。2016年,阿里巴巴明確提出“eWTP”(全球電子貿易平臺)倡議,2017年全球首個eWTP數據中心已在馬來西亞落地。這一倡議旨在構建普惠的全球貿易機制和議程,提升中小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話語權,讓全球化更好惠及中小企業和青年人,也從而助力阿里巴巴提出的“五個全球”(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游)目標的實現。
“Made in Internet”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也是互聯網技術革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乃至引領者,Made in Internet對于中國具有雙重的價值。對國內而言,它使中國企業能夠率先享受商業基礎設施升級帶來的紅利,從而產出更符合消費者需要的更高端更個性化的產品,這也將降低創業企業將設想變為實際的成本,刺激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而站在全球視野審視,“Made in Internet”有助于中國企業更好利用全球資源,獲取全球市場,拓展自身的商業邊界,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報告總結說,阿里巴巴的成長和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尤其是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進程相同步。同時,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既是互聯網技術革新與廣泛應用的受益者,又是促進互聯網創新發展的重要貢獻者。阿里巴巴已明確了自身面向未來的定位。再過19年到2036年,阿里巴巴平臺要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提供1億個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實現盈利,那時候阿里巴巴平臺的GMV將相當于全球第五大經濟體。阿里巴巴“五新”戰略和以“Made in Internet”驅動的全球化新思維,將幫助阿里巴巴“笑到最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