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大數據掃描77位創業板海歸董事長:多數創于十年前 制造業超六成 留美35人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06 23:28:29

截至2017年8月30日,深交所創業板共674家上市公司,674家公司中共77位創業板公司董事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從國度來看,77人中共有35人有在美國受教育及工作的經歷,排名第一。其余則多選擇新加坡、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家。由此可見,歐美國家仍然為“海派”董事長主要的留學目標國家。

 每經編輯|許自然    

每經記者 許自然 每經編輯 陳星

逾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第一位海歸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他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了近代中國——帶出更多留學生,并促成了中國第一座機器廠的誕生。他的理想是,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中國經濟已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已雄踞全球第二位。伴隨著無數前輩的腳步,一代代海歸精英選擇回國開掘中國市場藍海,以實現實業報國的抱負。

可以說,海歸創業者是高端人才回流價值的最具象化體現。創業板作為目前我國高科技民營企業的聚集地,同時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占重要地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創業板所有企業的當家人作出一番梳理,一幅“海派”創業板董事長的畫像已逐步被勾勒出來……

看點1:數量——77位創業板公司董事長具有“海派”背景

據深交所數據,截至2017年8月30日,深交所創業板共674家上市公司,合計市值高達5.2萬億元。在這67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3%,創業板已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地和理想上市地。

從盈利角度分析,近3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良好,創業板這兩個指標今年更是高達32.4%和44.3%,折射出中國新經濟的巨大活力。

基于創業板的板塊特征以及近年來板塊強勁的業績增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選取創業板674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對板塊內所有上市公司的現任董事長以及創始人履歷、背景進行梳理,篩選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海外工作經歷的“海派”董事長及其任職公司。

通過梳理記者發現,674家公司中共77位創業板公司董事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他們多為男性、出生于上世紀60~70年代、1980~1990年赴歐美攻讀理工專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2002~2003年回國創業、偏好制造業。

通過另一組數據的對比,可以更直觀看出“海派”董事長在中國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從1978年到2016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為458.66萬人,相較中國人口總量,占比尚不足0.5%。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目前77家海歸董事長在67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占比達11.4%。

在上述77家上市公司中,典型的海外習得高新技術而后回到中國創業的董事長包括日科化學(300214,SZ)董事長趙東日、艾德生物(300685,SZ)董事長鄭立謀、激智科技(300566)董事長張彥、國瓷材料(300285,SZ)董事長張曦、山鼎設計(300492,SZ)董事長袁歆、耐威科技(300456,SZ)董事長楊云春等人。

以趙東日為例,趙東日先后畢業于華東石油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和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并獲得高分子材料博士學位。于1992年至1995年在日本名古屋涂料株式會社任研究員,后于2003年創立日科化學并任董事長。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越來越多的海外知名專家學者通過“千人計劃”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回國創業就業,艾德生物董事長鄭立謀就是其中一例。

鄭立謀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曾先后任職于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美國先靈葆雅制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以及美國康涅狄格Vion生技公司生物部主任、研發部門主管等職務,后回國創業。2008年2月至今,任艾德生物董事長、總經理。

看點2:背景——54位董事長為“理科生”2位曾求學哈佛

這77位“海派”董事長多數都在哪里求學?又都是學的什么專業呢?答案是理科生多,在美國求學或工作的占比近半。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77人中共有54位為“理科生”,即在海外教育及工作經歷多與理工領域相關,占比高達70.12%。

進一步細化,上述54位具有理工教育背景的“海派”董事長最為青睞機械專業,共有11人攻讀過相關專業,而后分別為物理、材料科學、生物醫藥、電子工程等專業。

從國度來看,77人中共有35人有在美國受教育及工作的經歷,排名第一。其余則多選擇新加坡、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家。由此可見,歐美國家仍然為“海派”董事長主要的留學目標國家。

這其中當然不乏名校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共有2位董事長曾有在哈佛大學接受教育以及從事科研工作的相關經歷,分別為萬孚生物(300482,SZ)董事長王繼華以及海默科技(300084,SZ)董事長竇劍文。

王繼華先后畢業于中南大學醫學院和吉林大學國家酶工程重點實驗室,后于200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1年。

另外一位是海默科技董事長竇劍文,他先后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和哈佛大學。曾就職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94年創建蘭州海默儀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我國過往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大背景下,“海派”高端人才利用自身對于細分領域深入的研究,以及對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的理解,將新技術、新經驗帶回國內,取得了事業的階段性成功。客觀來看,此舉不僅為個人積累了財富,也為推動國內相關產業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看點3:行業——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業企業48家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來部署,這一方面表明,實體經濟在新一年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一方面表明,2017年也是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年。

與國家政策契合的是,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高端制造業已成為海歸人才創業的重要領域。回頭看創業板,超六成“海派”董事長的公司聚焦于制造業,這也與其教育及工作經歷息息相關。

通過記者梳理發現,上述77家上市公司有超六成從事于制造業。具體而言,從宏觀產業分類來看,62家屬于第二產業,占比為80.5%,其余均屬于第三產業。

落實到行業上,77家上市公司中制造業公司共48家,占比62.3%,排名第一。其余行業按照數量排列分別為IT、醫藥、環保、能源以及文化傳媒。再進一步分析,制造業公司中主業多聚焦于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等高新科技領域。

看點4:時間——超半數公司成立于21世紀初

創業需要勇氣,更需要耐心。若從77家上市公司成立時間進行比對,超半數公司成立于2000年前后,經歷多年市場洗禮和檢驗,至今仍活躍在資本市場這個大舞臺。

細分來看,這些公司中成立于2002年~2003年的數量最多,合計22家。其中8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14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

創業板公司成立的年份背后,暗合著中國和世界經濟大氣候的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自主創業經歷了幾次高潮。20世紀80年代,個體經營開始放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上世紀90年代,興起下海經商辦企業潮流,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2000年前后,部分工人自主創業,此外受國內營商環境大幅改善以及國外互聯網泡沫破裂影響,大量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形成了新的自主創業高潮,包括騰訊、百度以及阿里互聯網三巨頭均成立于1998年~2000年。多數創業板公司正是起步于第三次創業高潮。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2007~2009年成為高級海歸人才歸國創業的又一高潮。77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成立在這個時間區間,此時恰好是國外次貸危機肆虐最為嚴重的時段。

經濟危機引起的海外高端人才大幅震動也加劇了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抄底人才”成為了一個國家戰略。在國家層面,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抓住機遇,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看點5:未來——90后海歸創業者緊盯中國市場潛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與海歸回國且已功成名就的創業板董事長們相比,90后海歸也逐漸開始在創業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為58.48%,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呈現人才加速回流態勢,并將迎來進大于出的歷史拐點,逐步成為全球人才競爭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事實上,近年來伴隨著國家“雙創”的推行發展,創業者在吸納人才、場地租賃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多支持。

與海歸前輩類似,80、90后海歸人才同樣把新技術領域作為主要創業方向。

《報告》顯示,在行業分布上,海歸們偏好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其中,創業者創立的企業主要集中在IT/通信/電子/互聯網,占比近五分之一,為19.8%。此外,緊隨其后的是服務和文體教育/工藝美術,占比分別為14.7%和11.8%,選擇金融業的僅占10.3%。

編程貓創始人李天馳出生于1990年,先后就讀于山東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后在歐洲創新技術研究院進行計算機人機交互以及圖形化編程領域的研究。2015年1月,還差三個月就畢業的時候,李天馳放棄3個學位回國創業,做兒童編程教育。

談及回國創業期間的心路歷程,李天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因為是在臨近畢業的時候放棄海外的學位回國,其實是很矛盾的心態。“但如果我們留在歐洲再花3個月讀完學位,可能就會錯過最好的切入時機。中國的市場變化得非常快,不像歐洲,幾十年波瀾不起,沒有太多變化。”

“2012年我在美國洛杉磯創業,做面向小學生的英語一對一教學項目,有一定的規模和收入,但是最終放棄了,因為很難找到優秀人才加入,美國的人才成本非常高,硅谷的工程師平均年薪都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創業企業很難負擔。反而中國因為大學的擴招,每年畢業的優秀人才源源不絕,這些人才構成了創新創業的基礎,讓中國成為一個更好的創新熱土。”李天馳補充說道。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表示,近年來人才加速的回流態勢,一方面反映了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留學人員愛國心報國志愈發強烈,能夠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同國家的改革發展緊密結合、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融為一體,這已經成為我國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

作為投身其中的一名“海歸”創業者,李天馳篤定未來會有更多的高級人才回國,“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的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機會非常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業板海歸董事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