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 2017-09-05 17:47:16
《人民日報》今日推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四川篇”,報紙通過八個版面集中全面報道了四川在“轉型發展”、“脫貧攻堅”、“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厲行法治”、“政治生態”等多方面的建設成就。“成都元素”成為此次報道的亮點所在。

《人民日報》今日推出“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四川篇”,報紙通過八個版面集中全面報道了四川在“轉型發展”、“脫貧攻堅”、“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厲行法治”、“政治生態”等多方面的建設成就。
“成都元素”成為此次報道的亮點所在。
在“轉型發展”版塊
題為《四川重裝 輕盈轉身》一文中,成都世界首條新能源“空鐵”受到關注,新津縣、雙流區、成都高新區建設相關產業建設成就“榜上有名”。

在“改革創新”版塊
以《成都智造搶占全球制高點》為題,關注了成都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的建設成就,題為《一所高校的“小崗村試驗”》,關注西南交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指出“這項改革,堪比科技領域的‘小崗村試驗’”。

在“生態文明”版塊
題為《公園下鄉 森林進城》一文中,成都借助棚改等騰出綠化用地,拓寬道路和水系兩側綠化帶的“增彩添綠”工程獲得贊揚。

在“厲行法治”版塊
圖片新聞《成都市成華區服務治理大聯動中心整合公安、城管、環保等公共管理服務職能和資源,構建方便暢通、辦事快捷的綜合信息平臺》展示了成都市在法治建設中的新成就。

在“政治生態”版塊
題為《干出黨員干部“精氣神”》一文中,提到成都市“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環境”贏得企業家的贊賞。彭州市、崇州市黨風廉政建設得到群眾肯定。

延伸閱讀
成都智造搶占全球制高點
成都高新區,總投資100億美元的格羅方德公司格芯12英寸晶圓項目工廠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多臺吊車分散排開同時施工,上千工人奮戰其間。
看似尋常的工地,隱藏著諸多“之最”——格羅方德公司在華最大、最先進的晶圓制造基地,我國西南地區首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四川史上最大外商投資項目。

▲2017年首趟蓉歐快鐵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鳴笛發車。白桂斌攝

▲位于綿陽科技城的四川九洲電器集團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蒲滔攝

▲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武輝攝

▲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集裝箱中心站。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攝
孔雀西南飛,來的不只有格羅方德。今年上半年,眾多高新技術產業紛紛向成都聚集。
5月,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京東方成都生產線正式投產,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觸控顯示屏被點亮;7月,新華三集團投資10億元在成都設立新華三成都研究院,聚焦5G技術和下一代存儲技術的創新研發和產業化;8月,西門子公司在成都追加投資,建立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成都)中心和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將與本地高校、企業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以創新中心為紐帶的智能制造生態圈。
電子信息產業是成都突出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已匯聚英特爾、德州儀器、格羅方德、華為、中興、戴爾、聯想、富士康、微軟、IBM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版圖占據重要一極。據統計,全球筆電芯片超過一半產自成都。今年7月初發布的《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提出,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萬億產業集群。
在前沿創新領域,成都已與世界發達經濟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一批領先國際國內的創新成果在成都誕生:藍光英諾利用恒河猴自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制成3D生物打印“墨汁”,成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成都優途科技研發的全數字手持式超聲診斷儀正式投用,將給千萬患者帶來便利和實惠,并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項目;美幻科技研發的地震預警領域系列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成都高新造人工智能“高考機器人”已參加今年的全國高考……
在軍民融合背景下,一批企業“隱形冠軍”涌現。位于成都高朋大道1號的振芯科技,憑借在北斗衛星導航等領域的持續發力,入選四川50戶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名單,總投資12億元的北斗研發運營基地即將開工建設。今年5月,川航與成都航利(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民航發動機的維護、維修、大修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打破國外壟斷,將軍用航空發動機維修技術用于民用航空領域,四川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再次提速。
一所高校的“小崗村試驗”
8月3日,西南交通大學實驗室,新能源空鐵團隊正加班加點,為列車做最后的優化設計。
“新能源空鐵全國第一條商業化線路長約10公里,希望今年能在川落地。”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說。
科研人員滾燙的成果轉化熱情,源于西南交大的一項改革——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
這項改革,堪比科技領域的“小崗村試驗”。
改革,始于幾年前的一個發問。
“辛辛苦苦搞轉化,一旦成功了,我和團隊能拿多少?”
發問的,是西南交大一位教授;被問的,是剛接任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的康凱寧。
康凱寧發現,按規定,職務科技成果歸學校所有,發明人只能獲得獎勵,并沒有所有權。學校每年都有不少科技成果誕生,卻基本躺在論文紙上“睡大覺”。2010年到2012年3年間,西南交大只有7項專利得到轉化。
這并非西南交大一家的問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高校撥入科技經費1170億元,專利許可及轉讓收入僅4.34億元,扣除委托研發經費39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百分之一。
發明人拿不走收益,高校完不成科技成果轉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業。這樣的“三輸”局面怎么破?
破局,始于一份協議。
2010年7月,西南交大一位教授和科技園簽署協議,將其主研的某項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在教授、高校之間“分了”,用所有權來激勵發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改革迅速見效。
第一個簽約的教授歷經3年研發,最終將成果變成產品,如今年銷售額逾4000萬元。去年1月,西南交大正式印發文件,明確學校與發明人(或團隊)按30%、70%比例共享成果所有權。此后一年內,學校對157項職務科技成果進行確權分割,在此基礎上成立了8家科技型公司。
綜合人民日報、錦觀、成都科技公眾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