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9-05 17:26:34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近日聯合下發《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不僅提出對電視劇、網劇實行同一標準管理,還倡導優化片酬分配機制,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在此背景下,電視劇市場走向會發生哪些變化?片面追捧流量明星、天價片酬的風氣能否得到遏制?一起聽聽專家怎么看。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天價片酬的根源是“被證明有市場號召力”的演員太少。目前商業模式中,“粉絲經濟”的模式占有相當比重,從市場供給來看,優質人才規模與整個市場繁榮及增長水平還不匹配。
以一些影視業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來看,影視是創意經濟模式,是一個創意產業鏈的全鏈條收益模式,他們更注重創意創造的核心——知識產權產品,也很重視全產業鏈的打造,這樣明星的作用不會被極端放大,也較少出現“沒流量明星就不投不拍”的情況。
——中國電視劇導演協會副秘書長、國家一級導演車徑行:明星定價導向往前追溯,是一種唯收視率的導向。過分看重收視率,不太重視產品的質量,影視劇作的商品屬性被過度放大。有了流量明星就有人肯投,錢進來了就可以繼續買收視率,這樣進一步惡性循環。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和消費國,但國產影視劇的質量與這個地位還不太匹配。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天價片酬最為直接的原因是當前中國的影視領域產能過剩,每年有半數以上的作品不能出現在熒屏,只有知名演員參與的大制作才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保證。知名演員甚至可以通過參股方式,獲得巨額回報。過高的片酬極可能加劇影視領域的寡頭壟斷,進一步導致市場失序。
——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卜彥芳:電視劇作為文化藝術作品,要承擔感染人、引導人的使命,“鮮肉明星”的天價片酬背后,雖然有市場需求的推動,但需要處理好流量擔當與價值引領的關系。演員收入評價體系,需要引入更多元的參數和評價因素。
——車徑行:大量資本的涌入使得影視行業“不差錢”。但不少原本與影視關聯性不強的企業的強勢進入,以及部分資方不甘于隱身幕后,使得行業內出現一定程度的外行指導內行現象,劇組受到一定的操控。資方及帶資演職員的強勢,削弱了創作者的話語權。
——孫佳山:以內地版《深夜食堂》為例,制作質量和口碑均不太理想。但這樣的作品卻帶來了出品方業績的大幅提升。商業上的成功并沒有帶來文化的成功,資本上的成功也并沒有帶來產品內在品質的提升。
一旦低劣的內容同樣可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實現預期收益,會直接助長影視行業追求短平快的風氣。
——卜彥芳:內容生產是文藝繁榮的一個核心。創作者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凸顯,是不言而喻的基調。
——魏鵬舉:此前,華納希望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改拍為電影,而原著作者J·K·羅琳的意見對改編起到決定作用,中國創作者還不具備這樣的話語權。
影視劇行業內容提質的根本辦法,是引導“粉絲經濟”走向“創意經濟模式”。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創作者地位的提升是自然的,也將對整個產業鏈有積極影響。目前知識產權產品在整個文創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高,長線價值逐漸被看重。
——孫佳山:從發展的視角來看,網劇只是我國電視劇領域的一個亞類型。傳統廣電體系下的電視劇供給,遠不能覆蓋多達幾億觀眾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而網劇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電視劇行業類型的缺失,是極具生命力的新興力量。
——魏鵬舉:國家對電視媒體的監管正趨于成熟穩定,對電視劇、網劇實行同一標準,也解決了此前尺度不統一的問題。
誠然,確定主旋律內容的地位是我國所有媒體應當承擔的基本責任。而長遠看,更重要的是生產與時俱進的內容,管理方面更加成熟。在支持電視行業發展的同時,同時也考慮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科技的創新發展,這是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要求。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媒體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優質內容的生產傳播,以及價值引領的社會效應。失去了受眾,就是失去了價值引領的社會效應。所以宣揚主旋律價值觀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需要兼顧。對于電視行業,克服技術上的落后,提升管理的成熟度,是需要同步考慮的問題。
——《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總經理江耀進:中國電視行業需要承擔輿論導向和宣傳導向,同時需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盡管這在實施中當有難度、有挑戰,但堅持生產并傳播主流內容與在法律框架內生產市場化內容相結合,就能保證收益與價值引領的協同推進。
來源:新華社 記者:張漫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