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04 18:21:41
9月4日上午,成都高新區、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美國硅谷加速器在成都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在智慧基礎設施技術和系統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
每經編輯|吳林靜 余蕊均

卡耐基梅隆大學成都研究院將落地“中國-歐洲中心”
每經記者 吳林靜 余蕊均 每經編輯 官遠星
當人工智能研發高地遇見國際創新創業高地,將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日(9月4日)上午,卡耐基梅隆大學宣布將它在中國的首個研究院落戶成都高新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成都高新區、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美國硅谷加速器在成都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在智慧基礎設施技術和系統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
根據協議,“卡耐基梅隆-成都研究院項目”將于近期啟動,成都高新區將以“一院兩中心”為平臺,引入卡耐基梅隆大學優質科研人才和資源,打造國際先進技術轉移、全球智庫交流的產業研究平臺,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服務成都高新區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助推新經濟蓬勃發展,打造萬億級國際創新創業中心。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年,卡耐基梅隆大學成都研究院將為成都高新區帶來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計算機/軟件及配套服務企業超過100家,3年內初步建成相關新興產業集聚。
“一院兩中心”入駐成都“中國-歐洲中心”
坐落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與中國淵源頗深。近百年前,“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在這所大學博士畢業。此后,這所高校仍源源不斷為中國及全球培養了諸多著名人物,從這里走出了12個圖靈獎、20個諾貝爾獎、9個奧斯卡獲得者。此次牽手成都,它將在成都高新區落戶在中國的第一個研究院。
根據合作備忘錄,“卡耐基梅隆-成都研究院項目”將于近期啟動,卡耐基梅隆大學成都研究院(后稱“成都研究院”)將落地“中國-歐洲中心”。作為是成都和成都高新區為強化對外交流合作打造的重要載體,“中國-歐洲中心”是中國西部與歐洲進行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如今,在啟用4個月之際迎來又一重磅伙伴入駐。
成都研究院將致力于打造國際先進技術轉移、全球智庫交流的產業研究平臺,內設聯合創新中心、產業運營中心兩個中心。其中,聯合創新中心通過產業咨詢、技術研發、行業分會、培訓等內容的組合,推動業務創新、智慧產品和服務的輸出,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與知識支持;產業運營中心則以推動產業融合,孵化大量可復制的智慧產品和服務為主,同時做好組織、協調、評估等相關運營工作。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聯合創新中心不僅有集產業規劃、產業需求分析、產業能力建設規劃等功能為一體的“產業咨詢中心”,承接產業咨詢的“技術開發中心”,涵蓋先進技術、銷售及管理方法論以及創業孵化的“培訓中心”,還有呈現全產業鏈條核心技術與行業解決方案的“展示與交流演示中心”。
“我們將以此為平臺引入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優質科研人才和資源,打造國際先進技術轉移、全球智庫交流的產業研究平臺。”該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成都研究院“一院兩中心”以成都高新區與卡耐基梅隆兩個團隊合作為核心,整合由“政產學研金用”各類機構和個人組成并充分參與其中的運營機制,打造中美兩地高端人才通力合作的科研平臺。

8位諾獎得主加入 助力新經濟崛起
“成都作為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完善,文化積淀深厚,加之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我們很看好這里的國際化水平和創新創業氛圍。”說起與成都的合作,卡耐基梅隆大學代表表示,“我們愿意攜手成都高新區在更大范圍內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升雙方在全球的資源配置力、輻射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此次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合作,將極大提升成都高新區的科技研發能力,“打通成都高新區與國際頂尖學府的交流通道,加快匯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助推成都高新區打造萬億級國際創新創業中心。”
同時,上述負責人還表示,與美國硅谷加速器的合作,將讓成都高新區企業“走出去”的步子邁得更堅定,讓科技成果轉化鏈接全球資源更加富有成效。據了解,美國硅谷加速器主要著眼于投資北美地區的初創企業,同時將硅谷地區的創新技術公司引入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發展。
按照三方協議,卡耐基梅隆大學將為成都研究院提供機制、管理、技術、人才、資金、品牌,并邀請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研究院的業務發展。同時,還將定期開展針對產業發展與升級的專業研討會、交流會,并形成成果對外發布。
作為成都創新創業的主陣地,高新區正通過構建新經濟人才招引培育體系,培養“生力軍”。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落地的“卡耐基梅隆-成都研究院項目”,匯聚了中美頂尖的科技研發資源和創新創業要素,未來三年,成都研究院將為成都高新區帶來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計算機/軟件及配套服務企業超過100家,3年內初步建成相關新興產業集聚。
該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將以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技術、培育新模式、創造新價值,全力打造新經濟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力爭到2020年,新經濟領域產值達到1700億元,產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