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重磅推薦

每經網首頁 > 重磅推薦 > 正文

七夕送999朵玫瑰不如送1家上市公司!最低或只需......

中國證券報 2017-08-28 08:12:55

七夕到啦!有人就在微博上求助:七夕送女朋友什么禮物比較好,200塊以內。有熱心博友回復道: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那如果把預算提升到1千塊,1萬塊,10萬塊,100萬塊……乃至1億“小目標”或者10個億“中等意思”,你能給女朋友買到什么禮物呢?可能是一家上市公司!

要計算“買下一家上市公司”要花多少錢,最直接的方式是看上市公司的市值。很多市場人士把市值30億元以下的股票稱為“小票”,而如果以此為標準的話,統計發現,今年七夕前,市值3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多達262家,同比去年七夕的44只增長了6倍!

今年以來,“小票”為何大規模出現?

一、去年以來,并購重組新規和再融資新規等新政出臺后,借殼受到嚴控,殼股大幅縮水。去年上半年借殼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一度“一殼難求”,殼股的標準從20億元市值猛增到30億元市值,而眼下一度飆漲的殼股又被打回原形;

二、IPO常態化后,新股大量上市,其中包括了很多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在262家市值不足30億元的“小票”中,次新股多達98只。這樣的局面也給市場操縱留下了空間,今年4月以來次新股屢屢“閃崩”,大肆炒作次新股也成為證監會打擊的重點;

三、隨著并購重組熄火,創業板“成長神話”破滅。去年12月以來,創業板指數大幅下滑,“小票”水落石出,在上述262家30億元市值以下的“小票”中,減去98只次新股,剩下的164只“小票”,創業板又占了55只。

理論上來說,30億元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要實現絕對控股,也就是“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最多15億元就夠了。還是覺得太貴的話,10億元“中等意思”怎么樣?如果把范圍進一步縮小到20億元以下,仍然有8家上市公司可供選擇,而且除了兩只次新股,剩下6家上市公司都是7折甚至5折甩賣了!

當然,不必絕對控股,只要成為控股股東或實控人就能拿下一家上市公司,這種情況下,最低只需多少錢就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呢?

目前,控股股東持股市值最低的是*ST柳化,持股市值只剩1.32億元。*ST柳化稱,目前,柳化集團所持公司股票均已被司法凍結且輪候凍結,存在繼續被司法強制劃轉并拍賣從而使其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的風險。

如果從第一大股東持股市值來看,比*ST柳化還低的是鎮海股份。今年2月8日上市的鎮海股份的市值只有29.53億元,第一大股東趙立渭的持股比例為4.42%,市值只有1.31億元。同時,鎮海股份前十大股東彼此之間未締結一致行動人關系,公司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看起來,最低只要1.3億元就差不多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了,但實際情況卻遠沒有這么簡單。有時候,第一大股東就是控股股東;有時候,不是第一大股東但通過締結一致行動人關系等方式同樣可以成為控股股東,甚至一分錢不花、只需被委托足夠的表決權就能成為控股股東。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最低多少錢就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

那么,要怎么“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呢?

最直接的當然是“控制權轉讓”。去年A股的控制權轉讓可謂如火如荼,當年年底,中國證券報(公眾號:xhszzb)記者特意去江浙一帶采訪了曾是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并成功操刀過控股權轉讓交易的劉剛(化名),當時他正被新老板高薪請去,準備導演一出新的控制權轉讓資本大戲。

當時,他跟中國證券報(公眾號:xhszzb)記者講述了尋找目標公司的思路

首先設置幾項硬指標,比如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高、凈資產15億元以下、市值50億元以下、過去三年沒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樣就能篩選出一個初步名單。此外,控股股東轉讓控股權的意愿強,或者有個人財務方面的迫切需求,符合這些條件的往往是我們首先接觸的對象。

“控制權轉讓”往往有很高的溢價率。劉剛指出,“其實溢價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協議轉讓價格所對應的市值,我的心理上限是60億元”,并購研究機構并購汪當時對去年的30個控制權協議轉讓案例進行統計也發現,雖然協議轉讓的價格從折價50%到溢價200%不等,但是協議轉讓價格對應的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數穩定在62.46億元。

當然,A股也存在僅花費1萬元就斬獲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例子。

據媒體報道,2015年11月23日,烜卓投資以唯一普通合伙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身份設立合伙企業烜卓發展,并通過受讓博信股份原實控人楊志茂所持有的3240萬股股份成為博信股份的控股股東,烜卓發展的實控人石志敏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控人,占公司總股本的14.09%。

資料顯示,烜卓發展注冊資本8.0001億元,烜卓投資認繳出資1萬元,烜卓投資由石志敏100%控股。盡管出資額只有1萬元,但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烜卓投資有權自行作出投資決策,在烜卓發展對所投資的公司行使股東權利時,由烜卓投資及其委托代表石志敏全權處理,無需取得其他合伙人的同意。由此,石志敏僅靠1萬元便拿下了博信股份的控股權。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式“買下一家上市公司”。8月25日晚間,新大洲A就公告稱,富立瀾滄江十四號私募投資基金直接持有新大洲4.83%的股份,此次擬通過大宗交易受讓林忠峰持有的新大洲50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將升至5.44%,構成舉牌。

不過,富立瀾滄江十四號私募投資基金稱,不謀求新大洲A第一大股東地位和上市公司控制權。但是,很多舉牌還是沖著“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去的,甚至暗中布局的也不在少數。最近舉牌成都路橋和四環生物的宏義嘉華和王洪明便均被懷疑與公司股東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并因此收到了交易所的關注函。

今年以來,A股舉牌潮依舊熱烈,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市場已出現近56起舉牌事件,涉及41家上市公司。簡單看一下5月以來的舉牌情況:



責編 杜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要計算“買下一家上市公司”要花多少錢,最直接的方式是看上市公司的市值。很多市場人士把市值30億元以下的股票稱為“小票”,而如果以此為標準的話,統計發現,今年七夕前,市值3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多達262家,同比去年七夕的44只增長了6倍! 今年以來,“小票”為何大規模出現? 一、去年以來,并購重組新規和再融資新規等新政出臺后,借殼受到嚴控,殼股大幅縮水。去年上半年借殼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一度“一殼難求”,殼股的標準從20億元市值猛增到30億元市值,而眼下一度飆漲的殼股又被打回原形; 二、IPO常態化后,新股大量上市,其中包括了很多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在262家市值不足30億元的“小票”中,次新股多達98只。這樣的局面也給市場操縱留下了空間,今年4月以來次新股屢屢“閃崩”,大肆炒作次新股也成為證監會打擊的重點; 三、隨著并購重組熄火,創業板“成長神話”破滅。去年12月以來,創業板指數大幅下滑,“小票”水落石出,在上述262家30億元市值以下的“小票”中,減去98只次新股,剩下的164只“小票”,創業板又占了55只。 理論上來說,30億元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要實現絕對控股,也就是“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最多15億元就夠了。還是覺得太貴的話,10億元“中等意思”怎么樣?如果把范圍進一步縮小到20億元以下,仍然有8家上市公司可供選擇,而且除了兩只次新股,剩下6家上市公司都是7折甚至5折甩賣了! 當然,不必絕對控股,只要成為控股股東或實控人就能拿下一家上市公司,這種情況下,最低只需多少錢就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呢? 目前,控股股東持股市值最低的是*ST柳化,持股市值只剩1.32億元。*ST柳化稱,目前,柳化集團所持公司股票均已被司法凍結且輪候凍結,存在繼續被司法強制劃轉并拍賣從而使其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的風險。 如果從第一大股東持股市值來看,比*ST柳化還低的是鎮海股份。今年2月8日上市的鎮海股份的市值只有29.53億元,第一大股東趙立渭的持股比例為4.42%,市值只有1.31億元。同時,鎮海股份前十大股東彼此之間未締結一致行動人關系,公司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看起來,最低只要1.3億元就差不多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了,但實際情況卻遠沒有這么簡單。有時候,第一大股東就是控股股東;有時候,不是第一大股東但通過締結一致行動人關系等方式同樣可以成為控股股東,甚至一分錢不花、只需被委托足夠的表決權就能成為控股股東。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最低多少錢就能“買下一家上市公司”。 那么,要怎么“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呢? 最直接的當然是“控制權轉讓”。去年A股的控制權轉讓可謂如火如荼,當年年底,中國證券報(公眾號:xhszzb)記者特意去江浙一帶采訪了曾是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并成功操刀過控股權轉讓交易的劉剛(化名),當時他正被新老板高薪請去,準備導演一出新的控制權轉讓資本大戲。 當時,他跟中國證券報(公眾號:xhszzb)記者講述了尋找目標公司的思路 首先設置幾項硬指標,比如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高、凈資產15億元以下、市值50億元以下、過去三年沒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樣就能篩選出一個初步名單。此外,控股股東轉讓控股權的意愿強,或者有個人財務方面的迫切需求,符合這些條件的往往是我們首先接觸的對象。 “控制權轉讓”往往有很高的溢價率。劉剛指出,“其實溢價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協議轉讓價格所對應的市值,我的心理上限是60億元”,并購研究機構并購汪當時對去年的30個控制權協議轉讓案例進行統計也發現,雖然協議轉讓的價格從折價50%到溢價200%不等,但是協議轉讓價格對應的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數穩定在62.46億元。 當然,A股也存在僅花費1萬元就斬獲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例子。 據媒體報道,2015年11月23日,烜卓投資以唯一普通合伙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身份設立合伙企業烜卓發展,并通過受讓博信股份原實控人楊志茂所持有的3240萬股股份成為博信股份的控股股東,烜卓發展的實控人石志敏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控人,占公司總股本的14.09%。 資料顯示,烜卓發展注冊資本8.0001億元,烜卓投資認繳出資1萬元,烜卓投資由石志敏100%控股。盡管出資額只有1萬元,但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烜卓投資有權自行作出投資決策,在烜卓發展對所投資的公司行使股東權利時,由烜卓投資及其委托代表石志敏全權處理,無需取得其他合伙人的同意。由此,石志敏僅靠1萬元便拿下了博信股份的控股權。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式“買下一家上市公司”。8月25日晚間,新大洲A就公告稱,富立瀾滄江十四號私募投資基金直接持有新大洲4.83%的股份,此次擬通過大宗交易受讓林忠峰持有的新大洲50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將升至5.44%,構成舉牌。 不過,富立瀾滄江十四號私募投資基金稱,不謀求新大洲A第一大股東地位和上市公司控制權。但是,很多舉牌還是沖著“買下一家上市公司”去的,甚至暗中布局的也不在少數。最近舉牌成都路橋和四環生物的宏義嘉華和王洪明便均被懷疑與公司股東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并因此收到了交易所的關注函。 今年以來,A股舉牌潮依舊熱烈,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市場已出現近56起舉牌事件,涉及41家上市公司。簡單看一下5月以來的舉牌情況:
七夕送999朵玫瑰不如送1家上市公司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