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4 00:40:3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鄢銀嬋 實習記者 王琳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每經記者 鄢銀嬋 實習記者 王琳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8月22日晚間,老牌湖北房企南國置業(002305,SZ)發布了2017年半年報。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南國置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7.57億元和1099.96萬元,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44.84%和增長130.03%。
值得一提的是,南國置業少數股東損益卻為虧損1063.76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931.38萬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述少數股東損益主要來自于5家非全資子公司,其中有4家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均為南國置業的控股股東中國電建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建地產),總共虧損1066.24萬元,而另一家盈利的子公司歸屬于少數股東的損益則為2.47萬元。
上半年凈利營收“一增一減”
財報顯示,在繼去年全年營收同比減少4.98%之后,南國置業2017年上半年取得營業收入7.57億元,再度較上年同期減少44.84%。然而,營收大降背后,南國置業上半年卻實現凈利潤1099.96萬元,較上年同期大增130.03%。
就營收和凈利反向變動的情況,南國置業解釋稱,本期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是因為本期可結轉項目較上年同期減少,而歸母凈利潤大幅上升主要是因為本期結利項目為公司持有100%權益的項目。
財報還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是一家以商業地產為引導,涵蓋多種物業類型的綜合性物業開發企業,主要從事房地產的開發與運營。數據顯示,南國置業房地產銷售的簽約面積為12.4萬平米,較去年同期的10.59萬平米大增17.09%,結算面積則達6.39萬平米。
與此同時,截至報告期末,南國置業在武漢、荊州和南京三地共儲備了土地面積17.62萬平米。
在繼2014年進入成都,2015年進入南京之后,南國置業在2017年還進入了重慶市場。就在發布半年報的同一日,南國置業還公布,公司以總價11.95億元成功競得位于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片區,編號為G20-1-2/02號地塊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該地塊土地面積為2.4萬平米,計容建筑面積為13.19萬平米,容積率5.5。
但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南國置業在湖北以外的市場并未取得較好的業績。財報顯示,南國置業4家子公司,成都泛悅北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泛悅北城)、成都中電建海賦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電建海賦)、成都南國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和南京泛悅房地產有限公司分別取得凈利潤-590.61萬元、-648.87萬元、-757.26萬元和-1.57萬元。
在負債結構方面,南國置業在報告期內大幅“借長還短”,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達到6.36億元和61.44億元,分別較期初減少了20.44%和增長了22.66%,使得融資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
此外,南國置業還預測今年前三個季度凈利潤將達到1169.87萬元至1595.28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至50%。
4家子公司少數股東損益均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南國置業上半年實現凈利大增103.03%,但其歸屬于少數股東的損益卻為-1063.76萬元,而這一數字在去年同期為盈利1931.38萬元。
財報顯示,南國置業重要的非全資子公司主要包括成都中電建海賦、武漢南國融匯商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南國融匯)、成都泛悅北城、武漢熙悅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熙悅)和湖北南國創新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南國創新)。
而除了湖北南國創新本期歸屬于少數股東的損益為2.47萬元以外,另外4家子公司報告期內歸屬于少數股東的損益均為虧損,依次分別為-317.8萬元、-336.2萬元、-348.5萬元和-63.7萬元。
有意思的是,據國家企業信息系統顯示,上述歸屬于少數股東的損益為虧損的四家子公司中,成都中電建海賦、武漢南國融匯和武漢熙悅的少數股東均為南國置業的控股股東電建地產;成都泛悅北城的少數股東為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電建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和電建地產,三者均為南國置業的關聯企業。而歸屬于少數股東損益為盈利的湖北南國創新,其除南國置業以外的股東為湖北省供銷合作社社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財報顯示,南國置業在成都泛悅北城中僅有41%的股權,但由于電建地產將其持有的成都泛悅北城10%股權對應的表決權讓渡給了南國置業行使,南國置業因此對成都泛悅北城擁有了51%的表決權。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規定,對于并表子公司的認定口徑,在于控制權,而非股權。因此,基于南國置業對成都泛悅北城擁有超過50%的表決權,也就擁有了對后者的控制權,繼而能夠將后者納入合并報表。
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在將非全資控股子公司的營收留在了上市公司體系內,把大額歸屬于少數股東的虧損凈利潤剝離出了合并報表以外。而財報同時顯示,南國置業如果將少數股東損益并入后的上半年凈利潤僅為36.19萬元。
對此,某不愿具名的注冊會計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般的上市公司都有做靚自身業績的動機,但是這種做法并不違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