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3 02:03:59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學鋒認為,成都提出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將吸引西部的資金流、人流進一步向成都聚集,提高成都在國家經濟版圖和城鎮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王可然
“世界向東,中國向西。”有人曾用這句話來形容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資本要素高速流轉,新的增長動能不斷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集聚。與此同時,伴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中國由東向西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敞開。
成都——這座西部地區最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已成為市場潛力巨大、金融資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區位優勢凸顯的國家中心城市,正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支點。
成都正以雄踞西部的金融基礎和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勇擔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歷史使命。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西南金融中心”到“西部金融中心”升級,再到將“西部金融中心”納入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成都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已完成了24年耕耘和積淀。
2016年4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賦予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定位,為成都西部金融中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切實增強成都西部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的支撐功能(即“五中心一樞紐”)。這進一步凸顯了成都金融業發展的戰略擺位,全面開啟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新征程。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學鋒認為,成都提出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將吸引西部的資金流、人流進一步向成都聚集,提高成都在國家經濟版圖和城鎮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貿試驗區開放等新政策紛至沓來,為成都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合作、推動金融與技術融合、發展新型金融業態等諸多方面帶來重大歷史機遇。

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首先必須是區域內的經濟中心。學者們普遍認為,較強的經濟實力、有利的地理區位、發達便利的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等,是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或基本條件。
“一個金融中心之所以能被稱為金融中心,更多的原因就在于它對金融資源集聚功能和對區域實體經濟的輻射作用。而金融中心的形成也是有市場規律的,不是哪里想干就能干起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所長劉國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長期以來,四川一直就是中國整個大西部地區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GDP實際增速達到8.20%,達到16080.30億元,位居全國第七位,西部第一位。而從省會城市看,成都上半年GDP增至6111.4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州),位列中西部第一。放眼整個西部,以擁有超過3.5億人口的西部12省市區為腹地,成都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也為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轄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高達3.49萬億元、貸款余額2.82萬億元,均居中西部第一。成都境內外上市公司總量、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等各項金融業指標位居中西部第一。
如今,成都地區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金融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發揮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市已經集聚了各類金融機構、金融中介服務機構1950家,數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此外,成都的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位同樣位居中西部第一。其中包括16家外資銀行、24家外資保險機構,7家外資小貸公司、1家外資融資性擔保公司和6家外資股權投資基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