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2 18:26:48
上海作為率先開展平行進口車試點的自貿區,曾被業內外解讀為指向進口車價格虛高的又一利劍。
但據此前媒體報道,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開業一個月,平行進口汽車的銷量并未如預計一樣呈現井噴式的爆發,當月月銷量僅在20輛左右。
專家表示,平行進口汽車雖然在逐步完善“兩寬一簡”的具體要求,但是要落實到業務開展和服務資質的開放上,都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而且在上海這樣一個商務成本很高的地方,企業是否有積極性來做這件事情就需要打個問號,如果利潤太低即便是門開了也不愿意進來。
每經編輯|張韻
作為第一個開始推行平行進口車試點的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在這一方面的發展并不如預期。
雖有上海港,連續兩年位列全國進口汽車第一大港口,但也未能給自貿區的平行進口車項目帶來更大的助力。
上海自貿區的平行進口車項目,無論從受關注程度,還是銷售量上都表現平平。據中國進口汽車市場數據庫統計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2016年平行進口汽車進口13.3萬輛,同比增長16.3%,而上海僅占港口份額的1.1%。
近日,政府政策推手再度助力,上海自貿區發布了20項支持浦東貿易便利化的新舉措,其中一項明確落在“完善第三方采信制度,支持平行進口汽車產業發展”的著力點上。
那么,平行進口車在上海自貿區到底具有多大的市場潛力?政策落地兩年半,有多少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寶貴經驗?又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解決和突破的困難、障礙?
進口汽車反壟斷 催生政策落地
2015年1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平行進口車試點的通知》正式出臺,長期處于灰色地帶的進口汽車終于卸下“水貨”身份,在上海自貿區實現正規化。
2016年4月,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汽車平行進口試點的若干意見》。至此,保稅倉儲政策的落地與利好政策的不斷釋放產生疊加效應,使得12家試點企業在自貿區享有3個月保稅倉儲緩沖期,有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短期資金周轉壓力、降低經營成本,有效助推汽車市場供給側改革,提升通關便利。
但據此前媒體報道,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開業一個月,平行進口汽車的銷量并未如預計一樣呈現井噴式的爆發,當月月銷量僅在20輛左右。為證虛實,2017年8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位于上海外高橋的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

據中心某一經銷商的銷售人員表示,目前該公司淡季月銷量還不到10輛。而另一位展廳工作人員則表示,由于存在很多個體經銷商,因此從全市范圍來看平行進口汽車平均一年可賣出三四千臺車,“2015年平均一個月就能買出1000臺”,“而且就中心而言,旺季的時候可以看到天天有人來提車”。
據了解,上述交易中心是上海外高橋汽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搭建的綜合服務第三方平臺,旗下共有7家經銷商入駐,也是今年6月28日上海市商務委公布的新一批平行進口汽車試點企業之一。
據交易中心辦公室的一名侯姓工作人員表示,在平行進口汽車CCC認證制度改革和海關倉儲的雙重政策下,相對于授權銷售渠道的“中規車”來說,通過平行進口方式進口的車輛在進口貿易環節成本有所降低,零售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
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試點平行進口車的初衷是為了打破現有進口汽車高度壟斷的局面,平抑市場價格,體現上海自貿區的對外開放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豪車暴利”成為正常進口汽車市場的關注焦點,在相應關稅、消費稅等稅負支出的基礎上,還免不了經受昂貴的港口運輸費用以及國內多級被授權代理商的層層加價,一輛進口豪車的終端價格甚至可以達到出廠價的3.5倍。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試點后,進口汽車反壟斷的呼聲一度水漲船高,“平行進口”四個字伴隨上海自貿區的開發開放全城矚目。
徹底打通平行運作模式 還需市場考驗
從全國平行進口汽車的品牌結構來看,2016年豐田、日產、路虎、寶馬、奔馳位居前五,其中豐田占比41.2%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觀察,市場上廣受歡迎的豪華SUV車型占據了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展廳的大多數席位,于此同時還陳列著不少目前尚未在國內銷售的小眾進口車型。例如,寶馬、奧迪、道奇、豐田、路虎攬勝、奔馳巴博斯、JEEP大切諾基等12款品牌系列車型皆亮相展廳靜候顧客挑選。
交易中心的銷售人員介紹說,寶馬X5、X6相對來說性價比較高仍然是這里的熱銷車型,售價在70萬上下,普遍低于中規車價格的5%至10%。
“來這邊的消費者主要是比價格”,上述銷售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不乏一些海歸是因為看中純進口車的品質但畢竟是少數,吸引消費者的仍然是價格優勢。而在外界普遍擔心的平行進口汽車售后短板問題上,前述侯姓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在售后服務方面已經不存在障礙。
對此,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這里可以得到從購車、買保險、上牌以及維修的一條龍服務。“不需要考慮維修等問題,因為我們有合作的售后加盟體系和保險公司,政府也明文規定了產品召回、質量保障、售后服務這一塊需要經銷商自己承擔。”
但當提及平行進口車市場的現實發展情況時,侯姓辦公室工作人員坦言,發展得不是很理想。“消費者雖然對這個概念認可了,但仍然沒有像4S店那樣形成一個很成熟的銷售模式。”
展廳內平行進口車銷售人員也表示:“從平行進口車試點至今,盈利則呈現下降的趨勢。”原因是,一方面新概念出來時,雖然產生了一些在政策利好環境下有需求買車的消費群體,但只體現于短期激增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少非政府扶持的個體經銷商看見這個市場有利可圖,同樣產生競爭。
此外,據了解,2015年以來,一些正常進口的豪車品牌紛紛給出了大折扣讓利,車價平均下降兩成以上,平行進口車的價格優勢逐步縮小。同時廠商還在源頭上進一步擠壓貨源也給平行進口車的經銷商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試點尚不夠成熟 下半年會有新動作

那么政府方面會如何通過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以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聯絡上海市商務委,但電話均未接通。從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對外聯絡局方面得到的答復是,目前浦東新區商務委認為平行進口車試點仍然不是很成熟,下半年將會有一個新的動作,在此之前不方便接受采訪。
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平行進口汽車方面上海做的確實不如天津等地,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大門開了,但是二門未開,具體而言,平行進口汽車雖然在逐步完善“兩寬一簡”的具體要求,但是要落實到業務開展和服務資質的開放上,都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第二是平行進口市場本身沒有那么大的市場規模,而且在上海這樣一個商務成本很高的地方,企業是否有積極性來做這件事情就需要打個問號,如果利潤太低即便是門開了也不愿意進來。
上海作為率先開展平行進口車試點的自貿區,曾被業內外解讀為指向進口車價格虛高的又一利劍。盡管銷售不達預期,但這體現了上海自貿區加快對外開放制度創新的一次實戰,不僅帶來的是新的汽車貿易模式,而且建立了一套合法合規的進口車買賣體系。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上海的海關、檢驗檢疫、環保等部門,需要從無到有設計一套監管流程,進一步引領自貿區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為上海自貿區汽車產業帶來更多的“改革紅利”。
圖|文 每經實習記者 張韻 每經編輯 楊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