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0 20:44:21
2012年宣布從“銷售”向“自持”物業轉型后,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一直很忙。一面出售物業大量套現,一邊“哺育”旗下共享辦公空間品牌SOHO 3Q。近期潘石屹帶領著培育2年多的SOHO 3Q走出北京和上海,開啟了規模擴張的步伐。
在8月20日廣州媒體見面會上,潘石屹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SOHO 3Q是他的第二次創業。SOHO 3Q不會選擇拿地建樓,而會租賃物業進行設計改造,然后出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最新數據顯示,SOHO 3Q已布局19個中心,擁有1.7萬個座位。按照潘石屹的規劃,未來3~5年時間,SOHO 3Q在全中國將達到30萬~50萬個座位。
規模上去了,共享經濟的規模才能建立起來,帶著這個目標,潘石屹開始在廣深等城市開啟SOHO 3Q新一輪擴張。
談及二次創業的初衷,潘石屹表示,目前社會上很多辦公樓都沒有租出去,沒有利用起來,所以SOHO 3Q不會選擇拿地建樓,而是選擇租賃物業進行設計改造,然后出租。
在潘石屹的共享辦公理念中,SOHO 3Q選擇不合作、不輸出管理、也不實行利潤分成的模式,因為這些模式都會對共享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簡單發展租賃物業的模式,就會形成比較大的、比較好的效果。
同時,潘石屹提及,市場是變化的,1~2個項目沒有太多代表性,來廣州、深圳擴張,肯定會有很多困難,需要不斷適應市場的新變化。
SOHO 3Q的運營模式雜糅了共享經濟以及“二房東”模式,與雷格斯模式較為相似。作為最早引入共享辦公理念的商業中心之一,雷格斯同樣采用整租再分租的形式。
從定位來看,SOHO 3Q物業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核心地段,未來拓展重心也是經濟發達地區,與雷格斯定位高端國際化客群不謀而合。
除了高端客戶定位,雷格斯利用子品牌,形成差異化的競爭,瞄準中低端市場,并且提供定制辦公服務以及孵化器服務。SOHO 3Q則相對簡單,不提供孵化器服務,主要依賴租金和基礎服務,通過共享經濟降低物業的空置率,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出。
在目前商業物業過剩以及盈利模式不成熟的大環境下,處于“嬰兒期”的SOHO 3Q需要依靠SOHO出售物業來輸血,租賃物業前期設計改造投入成本高,SOHO 3Q盈利需要多久?

▲ 8月20日,潘石屹出席廣州媒體見面會 每經記者 魏瓊 攝
潘石屹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SOHO 3Q盈利模式非常簡單,簡簡單單的模式更好。目前SOHO 3Q盈利狀況還不是非常大,因為現在SOHO 3Q還是一個實驗室,只有1.7萬的個座位,希望通過產品標準化、規模起來后,降低成本。
SOHO 3Q首席運營官方力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是所有的中心都能盈利,因為有些中心太小,不管怎么算,翻來覆去地折騰也是不盈利的。
基于上述經驗,在SOHO 3Q新一輪擴張計劃中,潘石屹明確選址要求物業使用面積不低于4000平方米,希望每個中心的規模效應提高盈利能力。對于每一個新開的中心,潘石屹要求基本點要達到盈虧平衡,以后發展才能慢慢賺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