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14 17:24:40
毫無疑問,快遞業進入了非常微妙的時候。
8月11日,《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再度發布,就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征求意見;同一天京東宣布終止與天天快遞、百世快遞合作。這引發了外界的思考:行業是否將走向從嚴監管的規范化?探討許久的洗牌期是否已經到來?最終物流市場上能剩幾家公司?
跨越物流市場營銷總裁肖瑞蘭8月13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未來市場將會更加細化,快遞業和專車市場不同,小件市場不會只剩下一兩家公司,“小件市場太大了,不可能一家獨大。”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作為電商紅利的直接受益者,物流業經歷了高速發展。近幾年,順豐、圓通、中通、申通等代表著國內快遞業第一矩陣的公司先后登陸資本市場,借助資本的力量進一步招兵買馬。
另一方面,經歷了前期的高速增長后,物流業增速放緩。巨頭的跑馬圈地意味著留給中小型物流商的“蛋糕”已經不多了,行業共識是洗牌期即將來臨或已經到來。
這個洗牌期似乎已經到來。8月11日,京東宣布終止與天天快遞、百世快遞的合作。這是行業發生的偶然事件,還是中小快遞商“蛋糕”縮小的跡象?
“洗牌一直在進行。不能因為京東終止了和天天、百世的合作就說洗牌期到了,兩家公司從京東的出局并不代表失去了所有的市場份額,它在京東的市場份額本來就不多,這兩家公司都是阿里系的。”中國快遞資訊網首席顧問徐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肖瑞蘭稱,快遞行業會有更大的洗牌,接下來的發展速度依然很快,但會更健康化,“現在整個快遞行業發展狀態不是特別健康,大家在做低價競爭。”
“快遞應該考慮的是提供更有價值的增值服務,不是把10塊錢花少,而是把10塊錢花得更有價值。比如紙箱,一個紙箱現在是8塊錢,但通過我們能做到2塊4,那一年就可以給一家企業節省500萬元。我們用的是可以周轉4次的周轉箱,那每次的成本就是6毛錢,這可以給企業節省很多錢。”肖瑞蘭表示。
徐勇對記者表示,“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來看,一般會剩兩三家大公司。大型快遞企業向綜合物流轉型,中型快遞企業向專業化轉型,小型快遞企業向個性化轉型。以美國為例,美國有3000多家快遞公司,但是綜合型大的快遞公司只有3家,其他都是小型快遞企業,我們國家也會沿著這個方向發展。”
肖瑞蘭認為,未來快遞行業會形成更加細化的細分市場,“會分得非常細,一定會分出真正以重貨為主的物流,講究運輸質量的城市配送,也是一個方向。會有許多小件公司,小件公司不會只剩一家,因為它的體量太大了。”
“未來快遞行業不可能采取傳統的全部靠人來完成的物流作業模式,智能化第一是人力成本降低很多,第二是準確率和效率會提升許多。”跨越物流IT總監杜偉表示。
智能物流是趨勢,多家快遞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后的募投項目之一為智能網絡的建設。以A股市場三家上市公司來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順豐控股募投項目之一為“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術研發項目”,該項目已投入11.19億元;申通快遞的募投項目之一為“信息一體化平臺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3.68億元;圓通速遞募投項目之一為“智慧物流信息一體化平臺建設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6億元。
但“燒錢”的智能項目能否給公司帶來可觀收益呢?
“我們有個崗位叫調度。這個環節我們之前是有800個人,但有了IT系統后現在是280個人,他們是最核心、最具有價值的人,IT是間接地在賺錢。”肖瑞蘭稱。
肖瑞蘭同時表示,未來智能會涌入到快遞業的方方面面,“《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要求寄快遞實名制的,如果每份快遞都要人工查驗一張張身份證,那這個工作是非常繁瑣、人工成本是很高的。可以用IT來輔助認證,比如我們的電話已經是實名認證,可以利用電話號碼來完成收發快遞的實名認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