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 2017-08-07 17:13:27
大學畢業生李文星通過網絡招聘平臺BOSS直聘入職“科藍公司”,兩月后其遺體在天津靜海區發現,疑入傳銷組織。后經查證,“科藍公司”實為“李鬼”公司冒名頂替。
招聘平臺上為何總充斥著肆無忌憚的“李鬼”公司,平臺是否盡到了審查義務?求職者因招聘網站上發布的信息掉入傳銷等陷阱,平臺是否承擔責任?網絡招聘應該怎樣實現規范化?一時間,網絡招聘平臺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矛頭所指。
法制網記者采訪了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互聯網金融事務部主任、高級合伙人左勝高律師,對該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焦點問題,一一做出解答。
今年5月15日,李文星通過Boss直聘向“北京科藍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發送簡歷,幾分鐘后人事部的薛婷婷回復說,公司目前有一個天津外派項目,“一兩個月就會結束,之后就回到北京”。
5月20日,李文星離開北京前往天津濱海高新區報到。李文星親屬透露,到達天津的李文星開始頻繁“失聯”,期間多次向朋友借錢。
事實上,在“科藍公司”通知李文星入職后,他就曾懷疑自己即將入職的公司可能是傳銷組織,并把自己的疑慮告訴了同學,“他們說在天津一個月,我怕是傳銷的”。
6月28日,李文星跟母親發短信,說手機丟了,“別再跟我打電話,等我買了手機再打給你。”
7月8日,李文星給家里打電話說,“誰打電話要錢,你們都不要給。”
7月14日,他的尸體在天津靜安區的一個水坑里被發現。
8月2日晚,媒體從天津市靜海區公安分局了解到,在靜海西外環與北外環交口溝內發現的死尸,確認為李文星。警方根據李文星隨身攜帶的傳銷筆記等物證,分析認為其極有可能誤入傳銷組織。
目前,靜海區公安部門已經對其誤入傳銷組織的情況立案調查,并承諾將圍繞打擊傳銷工作,加大清理整治力度,對非法傳銷肇事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處理。
事發后,BOSS直聘在這次輿論風暴中成為眾矢之的,“招聘網站難辭其咎”、“死于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原罪”、“李文星之死招聘網站沒盡職”等等筆伐招聘平臺的言論遍及網絡,媒體記者也紛紛登錄招聘平臺,體驗發布招聘信息的過程。
南方都市報記者以假名注冊BOSS直聘成為深圳某知名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并發布工作地點位于成都的“產品經理”一職,過程相當順利,沒有遇到限制和門檻,也沒有任何資料審核要求。職位發出后,3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南都記者便開始收到簡歷。
新京報記者以手機號注冊BOSS直聘,在填寫個人姓名,虛構公司全稱、簡稱以及職務后,隨即成功發布了一條招聘“視覺設計師”的虛假廣告。整個過程中,BOSS直聘沒有硬性要求發布者進行任何認證。
8月3日,BOSS直聘創始人、CEO趙鵬針對媒體關心的審核認證問題進行了回應,介紹了BOSS直聘之前執行的認證策略,并表示審核機制存在很大的問題。
趙鵬稱,2015年,為了便于招聘者上平臺發布職位,采取的策略是只發一個職位,公司名稱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找到、職位沒有明顯問題,先發布。如果不觸發用戶舉報,就不強制審核他。招聘者要一個以上職位,則要強制進行審核。
2016年之后采取了企業郵箱認證的方式。對于沒有公司郵箱的招聘者,采取營業執照認證的方式。籌備期的公司,沒有營業執照,我們會要求他們提供名片、工卡、在職證明等。
但是,我們這個階段還是繼續執行了“只發一個職位,資料合規,可以先發;不觸發舉報,可以招聘”,同時繼續引導招聘者“認證,可以多發職位”的策略。
“回顧本次李文星事件,我們意識到自2015年初以來,平臺執行的‘只發一個職位,資料合規,可以先發;不觸發舉報,可以招聘’這一機制,存在很大的問題。”趙鵬表示,公司管理團隊已經形成決策并且落實,把招聘者真實性審核,作為生命線。
而招聘平臺這種用戶簡單注冊就可發布招聘信息,發布信息無審核、無門檻等情況并非BOSS直聘一家,網友無不擔憂的表示為什么這些“公司”能在招聘網站上發布信息?難道招聘網站就不需要負責任嗎?網絡招聘應該怎樣實現規范化?法制網記者采訪了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互聯網金融事務部主任、高級合伙人左勝高律師,釋疑焦點問題。
問:對于網絡招聘,互聯網招聘平臺盡有哪些義務?如未盡其義務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左勝高:
首先,招聘平臺作為信息發布者應對其所發布的信息真實性、合法性負責,盡到信息如實披露義務、安全保障義務以及事前和事后警示義務。違反上述義務,需要承擔違約責任、損害賠償責任等。
左勝高分析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以及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
其次,平臺作為服務提供者,應當對發布的信息起到基本真實性、合法性的審查義務,否則可以要求平臺承擔責任。
左勝高向記者介紹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 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問:為什么諸多虛假信息能夠存在于互聯網招聘平臺上?
左勝高:
一是,互聯網招聘平臺魚龍混雜、無序競爭,沒有有效的落實實名制認證,導致虛假信息泛濫;
二是,網絡平臺服務體系不完善,信息的安全性低;
三是,缺乏行業的有效監管;
問:為促進網絡招聘平臺的健康發展,網絡招聘應該怎樣實現規范化?
左勝高:
首先,完善網絡招聘相關規范,健全網絡招聘的體制和機制,建立一個規范、有序的網上人才市場;
其次,建立規范的網絡誠信監管制度,招聘失信信息的黑名單制度;
再次,加大網絡招聘平臺與地方人才市場的聯合合作,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優勢互補。
問:網上求職,如何避開“招聘陷阱”,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和安全?
左勝高:
左勝高律師建議廣大網絡求職者,要提高自身對網絡招聘的選擇、辨別能力,提防網絡陷阱。同時要選擇資信好的招聘平臺,入職前做下簡單的盡職調查和公司背景調查,清楚公司主營業務類型和從事的工作內容后再行決定。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招聘日漸成為求職者的首選方式,但同時也引起了招聘網站違規失信等亂象,給廣大求職者的合法權益造成很大的危害。
互聯網招聘不僅要守住信息真實可靠的基本要求,更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就指出,網絡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
在信息真實性的審核上更是明確要求,網絡運營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除了從法律法規上進行規范,監管部門對于違規招聘行為的打擊也至關重要。為打擊招聘網站違規失信亂象,促進網絡誠信建設,2016年2月,國家網信辦曾聯合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招聘網站嚴重違規失信”專項整治工作。查處利用招聘網站實施非法傳銷,以及招聘網站涉嫌弄虛作假等行為。
要求招聘網站必須實行用戶真實身份信息注冊,新增用戶必須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對已注冊、無真實身份信息的,必須限期補充真實身份信息,對限期仍無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的用戶,必須在網站平臺上給予明顯標注,并逐步清理銷戶。
法制網見習記者 劉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