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8 00:38:11
最近財經圈流行一句話:大空頭“渾水”還沒開槍,一些公司已經先跪了。昨日(6月7日),“渾水”以及其他做空機構開了槍,一些公司更是“跪”了;但也有公司不僅“站”著,而且股價強勢反彈。
那么,“跪”的公司因何而跪?“站”的公司因何能挺住呢?
敏華控股遭渾水做空股價跌10% 公司CFO:正在準備公告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編輯 宋思艱
對功能沙發有興趣的消費者,聽到“芝華仕”這個品牌應該不陌生,其產品“頭等艙沙發”顧名思義,坐起來應該與頭等艙座椅一樣舒服。這個品牌的母公司名為敏華控股(01999,HK),是一家在港股市場上市的“老”公司,業績穩步增長,分紅年年不落,股價也一直平穩上升,看上去一切都很平靜。
這種平靜在6月7日被著名的做空機構渾水打破了。當日,渾水宣布沽空敏華控股,公司股價迅速跳水,并在下跌10%后緊急停牌。
債務問題被質疑
其實,6月6日渾水就放出風來,稱將要做空一家港股公司,話音剛落,好幾家公司的股價均應聲下跌,其中包括通達集團、敏華控股和舜宇光學科技等,投資者懷疑這些公司可能是渾水的目標。
6月7日,渾水創始人Carson Block在香港SOHN論壇上揭曉答案,稱將做空敏華控股。他表示,敏華控股有未揭露的債務,負債至少比申報金額高出48%。他認為敏華涉及商業欺詐,所賺盈利遠少于所公布,且賬目現金高得可疑。
近期做空機構在港股市場呼風喚雨,接連有個股“倒下”。而在報告發出之前,這些個股的沽空比例都會有較大變化,敏華控股也不例外。交易寶數據顯示,在今年5月末之前,敏華控股的沽空量一直不高,一般是數十萬股的水平,而到了5月25日忽然增加至144萬股,到了6月2日更是飆升至2965萬股,其后兩日也維持在千萬股以上,這三日當中,沽空量占成交量比例也達到25%至47%不等。
而6月2日正是敏華控股股價掉頭向下的起點。從6月2日~6月7日停牌,短短4個交易日公司股價下跌22.69%,停牌前報6.03港元。7日下午公司發布公告稱,股票交易自14時30分起短暫暫停,有待發出有關近期新聞文章之澄清公告。
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公司CFO王貴升了解詳情,對方僅表示,“目前正在準備公告”。
剛公布財報及回購股份
在渾水發出質疑之前,敏華控股剛剛發布了截至今年3月末的2017財年年報。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總收入77.79億港元,較上年上升6.2%,而權益擁有人應占溢利大漲了32%,達到17.52億港元。
報告稱,公司在中國功能沙發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報告期內,來自中國市場分銷商的沙發及配套產品批發銷售業務同比上升了48.1%,這抵消了部分海外市場的下滑。公司產品的中國市場占有率在功能沙發市場已經上升至37.7%,“芝華仕”專賣店增加至1504間。
財報也公布了“每股14港仙”(即每股0.14元港幣)的末期派息方案,派息達到了權益擁有人應占溢利的61%。而此前公司的中期股息每股14港仙也已經派付完畢。
事實上,敏華控股的派息一向非常慷慨。從2013財年到2017財年,公司每年中期和末期都會派息,且派息率從未低于40%。記者粗略計算,這五年來,公司總計派息近37億港元。
與此同時,公司股票回購也一直沒有停止。從2012財年到2015財年,公司耗資逾7億港元進行回購;2016財年,耗資3.17億港元回購3444萬股;2017財年,耗資3.41億港元回購6033萬股。就在做空報告發布的前一日(6月6日),公司再次出手回購500萬股,耗資3395萬港元。
逆風飛揚
瑞聲科技遭做空復牌大漲背后:沽空機構也“互掐”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編輯 宋思艱
蘋果概念股瑞聲科技(02018.HK)此前遭沽空機構Gotham City做空,停牌已逾兩周。
6月6日晚,瑞聲科技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將采取所有合理措施以保障其股東權利,包括回購股份,并于昨日(6月7日)復牌,最終股價報收于92.550港元,漲幅達13.66%。而Gotham City昨日早間再發沽空報告,仍舊堅稱其上兩份沽空報告中的意見,繼續“互掐”。
6月7日晚間,瑞聲科技公告稱,公司已回購了100萬股股份。
瑞聲科技逐條否認所有指控
5月18日,Gotham City發布的針對瑞聲科技的沽空報告中稱,自2014年起,瑞聲科技利用20余家未公開的關聯方和可疑會計夸大和平滑利潤。報告認為,蘋果及其他關聯方將進行獨立調查以驗證該機構的調查結果。
在澄清公告中,瑞聲科技稱,Gotham City指稱的23家未予披露關連公司,其中7家只是股東名字與行政總裁潘政民或其妹妹同名,其中有1家公司被指營運地址和瑞聲科技相同,但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其實際注冊地址完全不同,與瑞聲科技從未進行任何交易。另外兩家關連方瑞聲科技已在年報中披露。
對其余14家被指控的公司,瑞聲科技認為是Gotham City基于來自網站的虛假信息、誤導性使用公告信息及無效的備案,以及對會計準則中有關關連方的識別、釋義及披露規定的錯誤理解。瑞聲科技指出,其中1家公司和瑞聲科技從未有交易,其余公司并非所謂關連公司。
瑞聲科技稱,Gotham City是為達到其自身目的,不正當及無依據地利用相關信息,并認為其對瑞聲科技的經營業務模式及行業理解完全不專業。公司目前已就有關事宜向中國有關執法機關報案進行調查,并將采取所有合理措施以保障其股東權利,包括回購股份。瑞聲科技并表示,公司將采取所有合理措施以保障其股東權利,包括回購股份。
6月7日晚,公司公告稱,已回購100萬股股份。
另一沽空機構力挺瑞聲科技
6月6日晚,Gotham City已對瑞聲科技緊咬不放,6月7日再發新報告,重申2014年以來瑞聲科技利用超過20個未披露關聯方及可疑帳戶夸大業績,這些關聯方由瑞聲科技CEO的家庭成員或員工管理,他們不在蘋果供應商之列,瑞聲科技使用這些隱藏實體,違反了蘋果供應商規則。
此外,Gotham City又列出其他多項指控,指瑞聲科技在中國的子公司2015年營業利潤率僅約9%,而同年該公司整體營業利潤率卻高達30%;瑞聲科技至少有30家公司在其行政總裁父親的名下,其中部分與瑞聲科技有業務往來;瑞聲科技沒有CFO,及從未解釋其業績、財務數據準確性等會如何受到影響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6月6日,知名沽空機構“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力挺瑞聲科技,質疑Gotham City早前針對瑞聲科技的指控,并給出“強烈買入”評級,目標價111港元。
7日,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越多的沽空機構對一家上市公司作判斷,對投資者越有利。投資者通過他們的報告能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利于做出判斷。”
同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聯系了瑞聲科技,但截至發稿時,對方電話無人接聽。
沽空機構“偏愛”港股?
近來,海外沽空機構的身影頻繁出沒于港股市場。
6月7日,渾水創始人Carson Block在香港SOHN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將做空的公司是敏華控股。消息發布后,敏華控股直線跳水,敏華控股下午14點30分起在港交所停牌。截至停牌,跌10%,報6.03港元。
之后,渾水公司發推文稱,FG Alpha Management 的 Dan David表示,將做空港股達利食品。該消息過后,達利食品尾盤跳水,跌近8%。
3月以來,輝山乳業、科通芯城、豐盛控股等公司相繼遭到沽空機構狙擊。興業研究5月30發布的海外研究周報中認為,近期香港市場沽空機構行為日益活躍的原因可能有三點: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參與度和關注度增加;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對公司質量關注度增加;沽空機構去年下半年取得的成功帶來延續性。
易憲容對記者表示,沽空機構不是偏重港股,主要還是一些上市公司造假太厲害。沽空機制,部分而言也是對市場、上市公司做一些糾正。
對于是否應該加強對沽空機構的監管,易憲容認為,如果沽空機構造假、操縱市場,監管部門要監管。但主要是投資者自己判斷,是上市公司還是沽空機構違規。
(實習生張曉慶對本文亦有貢獻)
股價“翻船”
達利食品前腳被德銀上調目標價 后腳成做空機構最新目標
每經記者 李 婷 每經編輯 宋思艱
6月7日,FG Alpha Management也在當日“趁火打劫”,宣布做空港股上市的達利食品(03799.HK)。據經濟通通訊社消息,該機構認為公司經營開支存在造假。
當日下午,達利食品股價快速跳水,收盤跌6.52%,市值縮水41.08億港元。
據經濟通通訊社消息,FG Alpha Managemen創辦人Dan David在香港地區舉行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將沽空達利食品,并質疑其會計賬目,指公司經營成本遠低于同行。他表示,根據CTR于2012~2014年媒體廣告分析報告,與同業已經成熟的大集團如旺旺相比,達利的廣告費用低得難以置信。
由2014~2016年,達利的廣告及推廣開支增加了三倍,但其在CTR的排名卻下降了。FG Alpha Management又咨詢了行業專家去估算達利在2013至2014年間的資本開支,發現兩年累計的資本開支較達利公布少10億元人民幣。
根據FG Alpha Management的調查,達利的經營開支及薪酬遠低于其他上市同業,情況難以置信。
其他媒體報道指出,FG Alpha Management認為,達利食品運營費用低到不足同業一半,市場營銷人員工資居然與生產線工人差不多,這是不可能的。
針對相關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6月7日持續撥打達利食品官網公布的集團電話始終未能接通,隨后記者向達利集團投資者關系部相關聯絡人發送采訪郵件,但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在6月7日下午做空機構釋放消息之前,達利食品幾日前還被德銀剛上調了目標價,由5.4元調高至5.8元,并重申“買入”評級。德銀認為,部分投資者質疑達利食品較同業有較高毛利率,對此德銀研究認為,主要是商業模式不同,達利食品透過分銷商進行更多分銷渠道功能,可以針對大眾市場使用較低包裝成本,同時德銀調整其盈利預測,認為計入豆奶將有更佳增長。
昨日(6月7日),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研究員朱丹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達利食品近幾年利潤逐年上升,其成功之道就在于精準“卡位”。公司產品主打三四線市場,但是卻按照一二線大公司模式進行推廣,在同類的三四線市場競爭企業中贏得優勢,同時又避開了一二線市場競爭紅海,贏得了這幾年的較快發展。從公司產品線而言,無論休閑烘焙類還是飲料涼茶類主要產品,都能在市場中占據細分品類前五成績。
不過,對于2017年公司是否能夠繼續擴大功能性飲料快速的優勢,朱丹蓬認為,這必須看公司后期運營策略,眼下功能性飲料成為行業中新風口,企業紛紛涌入,如對標紅牛的功能性飲料“魔爪”對國內市場的強勢進軍,已對功能性飲料市場產生了階段性影響,對于樂虎而言,后期市場競爭挑戰加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