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7 22:58:57
每經編輯|趙天宇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趙 橋
融資能力不足加之運營靈活性欠缺,新世界百貨中國(00825,HK)在港股征戰十年后,決定開啟私有化進程。這也是鄭氏家族“豪門三代”鄭志剛成為了新世界發展“大管家”之后的一次重大資本騰挪。
6月6日晚間,新世界百貨中國及大股東新世界發展(00017,HK)聯合公告,后者意圖通過瑞銀香港分行,對新世界百貨中國進行要約收購。截至最后交易日,新世界發展持有新世界百貨中國已發行股份約72.29%,這一數字將至少達到90%來完成私有化。
新世界百貨店和以“巴黎春天”命名的百貨店及購物中心,均屬于新世界百貨中國旗下。2016財年,新世界百貨中國業績下滑明顯,百貨業低迷多年,在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的操盤下,公司終于下定決心做出改變。
●私有化后考慮業務“重大變動”
新世界發展將通過瑞士銀行香港分行,對新世界百貨中國全部股份進行要約收購,后者將私有化。新世界百貨中國披露,要約價值約為9.345億港元。
作為新世界發展在中國內地的零售旗艦,新世界百貨成立于1993年,目前的百貨零售連鎖網絡覆蓋中國20多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沈陽、武漢、成都等。
新世界發展認為,私有化后將受益于非上市公司的靈活性,包括可從新世界發展獲得額外發展資本,而不會面對市場波動的風險。
同時,雙方可著眼于長期利益作出及戰略決策,而不會分心或面對需要爭取中短期表現的壓力;私有化后也可消除行政、合規及其他上市相關費用及開支。
事實上,新世界百貨中國的股份交易流通量很低,這導致上市平臺難以為新世界百貨業務及發展提供有效資金支持,股價距上市之初也已縮水過半,上市十年間甚至沒有進行過一筆再融資。私有化后,新世界百貨中國能夠通過新世界方面的集中平臺,更靈活地為項目撥資。
新世界發展在要約收購完成后,擬繼續進行新世界百貨中國集團的現有業務,并進一步拓展與新世界百貨中國整體業務的協同效應,物色新的發展機會,實施長期增長戰略。在探討與新世界百貨中國集團的業務、架構等有關的戰略方案后,基于市場情況,新世界發展也可能考慮對新世界百貨中國集團現有業務進行重大變動。
此外,新世界發展或重新調整新世界百貨中國集團資產,對評估其財務靈活性的合適機會進行評估。
●第三代接班人“求變”
傳統百貨店遭遇客流量下滑已有多年,如今新世界百貨中國終于意識到,“需作出必要改變以增強長期競爭力”。
2016財年(截至2016年6月30日年度)不同以往,新世界百貨中國的業績遭遇了較為明顯的下滑,總營業收入約37.9億港元,同比下降2.17%;營業利潤約2.82億港元,同比下降46.65%。其中,專柜銷售傭金收入、管理及顧問費下滑,自營收入及租金收入有所增長。
引進線上品牌落地,引入畫廊、舉辦手游《天天炫舞》引流活動以及市場推廣活動等,亦可看出新世界百貨中國為提升業績而做出的諸多努力和嘗試。同時,新世界百貨中國也看到了兒童業態對客流的吸引作用,也在強化兒童商品以及增設游樂設施等。
2016/2017中報顯示,2016年下半年新世界百貨中國的業績有所好轉,雖總營業收入略有收窄,但營業利潤及凈利潤均同比上升,增幅分別為8.29%和55.13%。
2015年6月以后,新世界百貨中國的總營業收入呈下降趨勢,而A股百貨商店業態的上市公司2016年度整體營收變化并不明顯。
Wind數據顯示,2016年A股49家百貨商店業態公司營收同比下降0.01%,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78%。
新世界百貨中國和周大福同屬于香港鄭氏家族資產,周大福來自鄭裕彤在岳父過世后接管的金鋪發展壯大,隨后投資商業及住宅地產,開拓酒店、電信、道路建設、巴士運營等業務,鄭氏家族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大財團。
鄭裕彤長子鄭家純目前仍是新世界百貨中國的主席,不過在今年2月起,鄭家純的長子“豪門三代”鄭志剛由聯席總經理改任為公司總經理,新世界集團第三代掌門人的輪廓逐漸清晰。
2016年9月29日,鄭裕彤在港病逝,一代風云人物傳奇故事就此落幕。而在鄭家純因病住院后,作為“大管家”的鄭志剛也將帶著鄭氏家族開啟二次“創業”。
鄭志剛曾在2009年創辦了香港尖沙咀K11,藝術品陳列使得購物中心具有濃厚的藝術色彩。2015年新世界發展財報顯示,前述項目出租率接近100%,每月平均客流量約130萬人次,其中以本地高消費年青人為主。
鄭志剛在新世界百貨中國的私有化進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私有化完成后,新世界百貨中國是否將參考K11的模式進行藝術化改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新世界百貨中國,對方表示私有化事項須咨詢瑞銀香港分行,后者截至記者發稿未做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