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這個峰會說機器人將讀懂你的心 你聽到后是喜還是驚?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7 00:28:2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虹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機器人,無論靈活還是笨拙,在人們心里面的印象首先是冷冰冰的“機器”。然而,在昨日(5月16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眾多專業人士卻討論起人與機器人的“情感共享”的問題。

“人機協作”安全問題受關注

5月16日,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在寧波余姚召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在一場“跨界對話”中向業界嘉賓提出一個疑問:服務機器人的春天何時到來?

▲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攝

在“服務機器人春天何時到來”的疑問背后,是巨大的政策紅利和市場蛋糕。

2016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等目標。

不過,蛋糕雖大,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目前很多服務機器人也僅是處于機器設備的階段,還面臨著技術方面的多重挑戰。

在曲道奎看來,服務機器人目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的必要性是什么、能解決哪些問題、作業能力如何;二是目前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也伴隨著安全問題,與傳統的家電相比,服務機器人需要有網絡物聯環境,而物聯現在本身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現在機器人很少有手,人機協作的安全等方面還沒有解決。”在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寧波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甘中學看來,“人機協作”的問題真正突破后,可能在服務機器人將會有一個小高潮。 

“行業的發展趨勢就是從單機器人作業到多機器人協同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從具體的設計角度分析了協同性對于機器人的重要性。

譚建榮認為,以前設計機器人更多傾向于既定的軌道和運動,而目前需要多個機器人協同工作,但機器人在制造空間、功能、任務多方面的分布性均受到很多限制。他認為,人機協同實質上也是人機融合,在技術層面就是消除人機之間的隔離防護。眼下,由于安全方面的隱患,很多機器人都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要真正做到機器人的運動空間能更加靈活,不再固定在一個固定的空間,還有很大的難度。

機器人倫理規則研究“不可回避”

除了人機技術層面的協同,關于人與機器人在情感、道德方面的協同也隨之而來。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當地時間2017年1月12日,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呼吁制定“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互動的全面規則”,這或將是首個涉及管制機器人的立法草案。報告要求歐盟為民用機器人制訂法律框架,探討是否需要為機器人安裝“死亡開關”、研究機器人搶走人類工作的應對措施等等。

而在此次會議現場,《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表示,機器也會反饋情感、甚至和人類共享情感。如在機器人的軍用領域,當人類對機器人運用一些武力,機器人可能也會反映出一些不太高興的情緒。

▲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跨界對話”現場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攝

“在道德領域,機器與人的價值觀如何統一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凱文•凱利將人機協作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他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有時候人類也在思考人工智能怎樣作出決策,怎樣在服務的過程中也符合倫理道德,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人工智能是“可解釋的”。

曲道奎稱,之前他在上海參加一個會議時注意到,中國也開始了對機器人倫理道德方面的研究,提前為機器人未來發展布局,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凱文•凱利表示,未來希望找一到一種方式,使人工智能更加“透明化”,也讓人和機器的觀點在互相交融過程中不斷完善思維,達到價值觀層面的協同。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更好地突破“人機協作”,眼下,業界已開始進行人和機器人在決策分配方面的研究,即如何更好地分配工作任務,從法律、情感、道德方面合乎規則,讓機器人和人各司其職,這些問題都是業界需要不斷思考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國機器人峰會 機器人情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