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你的舊手機比金礦還值錢,這個廣東小鎮居民因此暴富!

看看新聞Knews(微信號:kk_news) 2017-04-28 07:44:38

汕頭貴嶼,偏居南方一隅,過去二十年,這里被譽為“電子垃圾拆解第一鎮”。從電子垃圾中拆出真金白銀,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盤踞在這個本地人口只有20萬的小鎮,用“暴富”來形容這里,一點都不夸張。然而與之相生相伴的卻是“污染”,和“全球最毒地之一”等一系列稱呼。

汕頭貴嶼,偏居南方一隅,過去二十年,這里被譽為“電子垃圾拆解第一鎮”。從電子垃圾中拆出真金白銀,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盤踞在這個本地人口只有20萬的小鎮,用“暴富”來形容這里,一點都不夸張。然而與之相生相伴的卻是“污染”,和“全球最毒地之一”等一系列稱呼。

手機主板竟藏“真金白銀”


▲來源:看看新聞

深夜十一點多,張曉真在燈火通明的公司跟兄弟們卸貨,從全國各地回收的幾十萬部廢舊手機,來到了它們的中轉站。

流水線上的工人會對手機進行初步拆解,熟練地撬開手機后蓋,分離電池,拔掉SIM卡和儲存卡,再扔回流水線的傳輸帶。每人每天經手的手機數量就達到7000-8000部。

在這里,你會被數量龐大的廢舊手機裹挾,品類從90年代到近幾年的不等。在從業者的眼里,越是“古董”的手機越是值錢,一批九十年代的手機可謂是“上等貨”,因為早年制造手機的工藝較為粗糙,只能用數量相對較多的貴金屬來“鎖住”信號,保證正常通話。

手機能拆出金、銀、銅,其實很多其它電子產品都可以。利益所趨市場不可能看不到,這也就催生了中國規模驚人的電子垃圾產業鏈。

電子垃圾背后的龐大產業鏈

▲來源:看看新聞

電子垃圾的產業鏈涉及前端和后端。以廢舊手機為例,前端即全國各地的回收網絡,在互聯網沒有普及之前,多是城鎮里的小攤小販,走街串巷地回收廢舊電器。城鎮里的小商販收購后再匯集到省一級的大商戶手中,進行分挑分選以后,流通給不同需求的供應商。近年來,線上回收渠道開始發力,愛回收、愛換機等品牌收購了大量的廢舊手機,漸漸占領主要市場。

不同成色的廢舊手機,會在這個產業鏈的中后端流向不同的渠道。可以繼續使用的手機會流通到深圳華強北等地,作為二手機或翻新機再次銷售。報廢的手機,一部分會被大型的后端處理公司收購,進行金屬提煉,提煉后的貴金屬賣給深加工企業。而另外很大一部分,則會流通到汕頭貴嶼等地的眾多私人作坊進行拆解,電路主板交給后端的作坊進行提煉。

那么一噸廢舊手機可以提煉出來多少“真金白銀”呢?張曉真告訴記者,以一批5-10年前的廢舊手機為例,每噸可以提煉出來200-300g黃金,1000-3000g銀,100kg左右銅,以及幾克到十幾克不等的鈀、鉑金。傳統的承包礦山做金礦開采,一噸金礦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噸廢舊手機的黃金含量要遠高于金礦石。

以廢舊手機為代表的電子垃圾,由此被稱為“城市礦山”。

煉金大戶日進黃金十幾公斤

▲來源:看看新聞

據張曉真估算,僅以廢舊手機一項廢舊電子產品為例,目前貴嶼每月處理量約為1000多萬臺,一年下來有一億兩千萬部,合計約10000-20000噸。以每噸廢舊手機含有200g黃金計算,每年可以提煉2-4噸黃金,價值在10億人民幣左右。

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有村民說,在拆解電子垃圾的鼎盛時期,煉金大戶可以日進黃金十幾公斤,周邊的廣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金店和珠寶行的黃金多數源于此。巨大的黃金產量,當地人甚至號稱貴嶼可以左右國際金價。超過5000家電子和塑料拆解戶,上10萬的從業者,用最原始的方式,實現他們的發財夢。

只有大公司1/10的提煉成本

▲來源:看看新聞

“洗金”的過程,會揮發出大量蒸汽狀酸性氣體,從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酸霧。用1200年前的工藝來處理21世紀的垃圾,這讓貴嶼飽受污染之苦。洗金產生的廢水,和拆解后廢棄的垃圾,也都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看似“好賺”的錢卻都是用健康和環境代價換來的。

早在2003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便聯合有關環保組織深入貴嶼調研,調研報告中寫到,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貴嶼地下水便因重度污染而無法飲用。當地衛生院通過對貴嶼鎮一轄村進行體檢發現,全村80%以上的中小學生患有呼吸道疾病,5名學生患有血癌。這與電路板碎裂產生的鉛灰,提煉金屬所帶來的污染不無關系。

▲來源:看看新聞

2010年,貴嶼的環保監測顯示,貴嶼鎮地表水、地表水底泥、地下水、大氣、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重金屬、二惡英含量較高,存在引發血鉛超標事件等重大環境風險。

據業內人士透露,貴嶼的提煉成本只有正規提煉工廠的1/10。這樣懸殊的對比,源于家庭小作坊式的模式,在提煉過程中對環境完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之后也不會對環境進行修復。而大型后端處理公司會在提煉工藝研發環節投入大量資金,且會被要求對提煉后的廢水廢氣廢渣進行收納處理。

提煉端已經不存在?環境修復路漫漫

▲來源:看看新聞

近年來,當地政府意識到粗放式經營對環境造成的極大破壞,對電子拆解行業進行了嚴厲整頓。2016年3月,籌備三年,累計投資15.8億元的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

據產業園的工作人員介紹,由于貴重金屬行情一度走低,現在貴嶼的作坊數量大大縮水,園區正式投產時,現有的1243戶電子拆解作坊,全部合作組建成公司入駐產業園。

從家庭小作坊搬入產業園的過程并不容易。對當地從業者來說,在自家拆解生產不用交租金,場地也不受局限,還沒有排污費,如此規范化的生產意味著成本的翻倍上漲。有媒體報道,不少作坊雖然名義上入駐,實則在家私開分部,偷偷開工。

環境污染的沉疴積弊已久,整治也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

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工作人員稱,“2013年前后,因貴金屬現貨市場行情不佳,貴嶼最后兩家電解廠已經關閉,目前園區內外都沒有煉金和電解銅的地方。”

整個產業只剩拆解,不剩污染高發的提煉?這還有待環保部門進一步嚴查。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由于當地政府擺出嚴打態勢,一些小作坊收購拆解后的電路板,轉運到澄海、揭陽、饒平等地再偷偷進行“酸洗”或者“燒板”,甚至向佛山、江西、福建等更遠地區的深山流散。

對電子垃圾產業的污染整治,還需要從全局來把控。

每經編輯 李凈翰

責編 陶玥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電子垃圾 舊手機 電子垃圾拆解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