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夜讀|多少天經地義,恰是豈有此理

 微信公眾號 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 2017-04-17 22:09:26

有一些聽上去很“天經地義”的說法,比如“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工作穩定最重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這些似是而非的“天經地義”,常常引發沖突,也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那些所謂的“天經地義”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

作者:雷文

天經地義,最早出自《左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指的是天地間歷久不變的道理。

隨著歲月更迭、時代變遷,有些“天經地義”已支離破碎,比如“父債子還”“家丑不可外揚”等;也有些并不受時空限制,仍適用于今日,比如尊老愛幼、人無信不立等。

還有一些聽上去很“天經地義”的說法,比如“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工作穩定最重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其中很多是祖輩們基于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經驗提煉出來的,并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憑借傳統習俗的強大力量,規訓著人們的行為。

這些似是而非的“天經地義”,雖蘊含著老一輩的良苦用心,卻常常引發代際間的沖突。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寫道:人的常識只是某一時代的一種思想模式,在它里面包含著那個時代的一切偏見。

如今的中國,生活方式的多元重構常常讓人無所適從,新舊價值觀的深度碰撞往往令人撕裂不已,我們的肉身被拉扯進現代,頭腦時常還晃蕩地跟在后面。

也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那些所謂的“天經地義”了!

到什么年紀就該做什么事?

“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怕是可以列入家長教育子女必說金句排行榜前三。一般,這句話后面緊跟的是“我在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早就……”

按照長輩的路線圖,你本該在18歲考入大學,22到25歲找到穩定體面的工作,25到30歲找到人生的另一半,35歲之前生完二胎。完成這一切,你就是許多家長欣羨的“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榮升為家族朋友圈的教育范本。

完不成這些,你就可能在某個時點之后得到一對一、多對一的輔導。輔導大多以一段深入靈魂的談話開始,以“父母都是為你好,怎么可能害你”的嘆息結束。

總有人嘗試告訴我們如何去生活,給出真誠的建議。誠然,生命有其成長、成熟、衰老的自然規律,它本身就是各種體驗的綜合。

世間萬物也都有自己的節奏與韻律。但人生不是問答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可以參考。

個體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

18歲踏入大學校園很好,但在社會摸爬滾打后38歲回爐重修也沒什么不好,看到同樣的文字,倒會因人生歷練而有不同的學習體驗。

25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固然很美,但誰能說36歲遇到自己的靈魂伴侶不是一件幸事?

30歲就兒女雙全享受天倫之樂是一種圓滿,但終身將自己的生命力量投入喜歡的事業就該遭天怒人怨?

每個人都渴望聽從內心的召喚,但仍有很多患了“巨嬰癥”的年輕人總在問:30歲了,學編程晚嗎?轉行晚嗎?學鋼琴晚嗎?學英語晚嗎?學畫畫晚嗎?

在長輩預設的軌道上躺了太久,當開始獨立行走時,就容易迷失方向。其實,一直限制我們的并不是長輩的勸阻和社會的偏見,而是自己沒有一顆強大、堅定的心。

生命不是鐵板一塊。每一個決定都可能開啟一扇通向詩和遠方的大門,每一條路都可以曲徑通幽、風光無限。來自生命本身的好奇與探求會幫我們拓展生活的邊界,增加生命的廣度與厚度。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也沒有不可企及的彼岸。

生兒育女是女人的天職?

前不久,網絡社區知乎的一道問題引爆了朋友圈:“為什么有的女性討厭生孩子?”其中一名網友的匿名回答獲得了近5萬個贊。

女網友介紹了自己不同尋常的育兒理念,大意是本不想生育孩子的她在家庭5人小組——老公、公婆、父母的勸告下同意生娃,但有個前提:各家庭成員均要投入養娃事業,自己則要維持生娃前的生活質量。

于是,女網友懷孕時拒絕了婆婆的過度食補,生娃后依然保持刷健身房的良好作息。

大概是女網友的回答挑戰了很多人對于生兒育女的刻板印象,在得到5萬個贊的同時也遭到不少抗議。

點贊者看到女網友讓老公去喂夜奶的舉動大聲叫好;看到老公因為累不敢再要二胎忍俊不禁。抗議者則覺得生育是女人的職責和使命,女人不僅要生孩子,還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為孩子犧牲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

母性的偉大無私毋庸贅論,但不愿生養孩子的女人就是自私的嗎?

美國婦女運動先鋒、記者、社會活動家GloriaSteinem在回答為何自己不生育時說道:“沒孩子我真是太高興了。每個人都可以活得與眾不同。就像有些人說的,‘有子宮并不一定要生孩子,有聲帶也不一定要做歌唱家’。”

決定生育,享受孩子帶來的天倫之樂是自由;決定不生育,過簡單快樂的生活也是自由。按照自己的人生信條生活,委實不應被貼上自私的標簽。

我們已經告別了宗法社會,但宗法思想依然隱藏在不少人的內心深處,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在以父系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人們極為看重家族血脈的傳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宗法倫理維護的是父母的絕對權力,孝與順等同。

在文明的現代社會,孝的內涵早已順時更迭,現代語境下的孝建立在人格獨立和尊重的基礎上。我們依然尊重倫理情懷,但這并不等于任傳統禮制文化中的沉渣泛起。

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有基本的界限。這種界限不是冷漠的分野,而是出于獨立個體之間的尊重,既有對個體生活空間的尊重,也有對個體生活選擇的尊重。

讓牽涉其中的人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決定,才是成熟的體現。將自己的世界觀強加于人,要求別人按照某種套路生活,無疑是一種情感或道德的綁架。

眼見一定為實?

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感謝科技的力量。

便攜的拍錄設備讓生活中的珍貴點滴得以隨時記錄,即時的通訊分享讓世界變得扁平可及。

朋友圈中隨處可見完美的肌膚、精致的妝容和無瑕的身材。3

D電影營造出了立體的影像,AR將虛擬的元素帶入現實世界,VR又將我們帶入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

真實與虛擬的界限被不斷打破、重建。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空間的窒礙,人們可以超脫現實的束縛,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的真實體驗中。正是因為感官系統的可欺騙性,再加上新技術的迷惑性,我們容易迷失在所謂的真實中。

有時候我們以為觸碰到了真相,但僅僅是拾到了事實的碎片。這是個渴求真相的時代,也是個撲朔迷離的時代。一方面,我們以各種在場的方式記錄下事件過程,另一方面又在無數個關于真相的解讀中陷入迷惘。

近有武漢面館殺人案,寧波老虎咬人案,遠有“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羅一笑事件、中國游客泰國鏟蝦事件……

這些新聞事件剛出現時,都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因為它們大都配有圖片、視頻,以及當事人或目擊者細致入微的描述,再加上自媒體評論員的條分縷析,這些因素一疊加,狠狠地戳中了受眾的心。

但最后的事實卻沒有那么簡單,以至于一些新聞事件到現在依然沒有真相。

且不論真相到底如何,在等待真相的過程中,部分媒體和網絡評論員憑借非常有限的信息便敢于“腦補”大量情節,撰寫臆測性評論。媒體有如潮涌,眾聲肆意喧嘩,真相似乎唾手可得,又似乎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媒體爆炸的時代為事實承擔自己的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話筒。

一個人的聲音雖然微不足道,但當它們匯聚時也會聲如洪鐘,這股合力可助人,亦可傷人。

要知道,每一起熱點事件背后,都可能有一個或數個掙扎的靈魂。

虛實難辨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

過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沉醉于第一印象,容易忽略或刻意漠視事件背后的復雜現實。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我們想看到的,我們得出的結論,有時是從頭腦早就種下的刻板印象發酵而來。

“以牙還牙”就是伸張正義?

曾有一個帖子風靡朋友圈:網友希望對拐賣兒童的人販子處以重刑,“不求點贊,只為擴散”。事后證明這是某公司的營銷活動,但據調查顯示,仍有8成的網友支持判處人販子極刑。

2月初,一名女士帶著孩子看電影,因為孩子多次說話,旁邊兩人警告無效后,動手打了母子二人。一些網友在評論里表示贊同打人者的做法,網絡上甚至出現專門板塊討論如何反擊“熊孩子”。

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究竟是天經地義,還是成為了宣泄戾氣的托詞?

《漢謨拉比法典》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之說,我國古訓也主張“殺人償命”,這些都屬于人類社會早期的同態復仇,即用近乎于等價的方式完成原始的報復。

同態復仇“快、狠、爽”,這也是那些以復仇為主題的故事和電影能讓人血脈賁張、激動不已的原因之一,如《基督山復仇記》《趙氏孤兒》等。

然而,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逐漸意識到,簡單的以牙還牙不利于社會構建與和平相處,以殺戮對抗殺戮只能讓人類走向黑暗的深淵。

放眼國內,以牙還牙的思維方式容易積攢憤怒,點燃戾氣,引起更大范圍的失序。

比如,排隊時看到別人插隊,自己心中不平也擠到前面;在公共場所一言不合就開撕,多看兩眼就拳腳相加;開車被別,斗氣飆車導致“自殺性”對撞。

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和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在共同撰寫的《捍衛“所謂的”法律》一文中寫道:我們始終信仰法律能用理性克制暴力,并為此奉獻出自己的職業生涯。

法律不僅僅代表著社會的不同利益,它更象征著我們的共識。法律尊重異議;它耐心地考慮不同的證據和主張;它聽取所有人的觀點。法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目的就是要結束無休止的復仇與“以牙還牙”,它用公認公開的合理制裁取代仇恨與敵意。

人類擁有的理性之光能夠戰勝野蠻。對正義的追尋應訴諸法律和道德,對戾氣和嗔恨的化解應反觀于內心。激情與理智僅有一線之隔,受害者與迫害者也只在一念之差。

結語

對部分“天經地義”的再思考,其實觸碰了這個時代最為敏感的話題。世上沒有絕對的“天經地義”,唯有深入思考方能厘清種種迷思。質疑“天經地義”并不意味著推翻一切,而是帶著質疑的精神去探求生活的多樣性,帶著理性的精神去決定價值觀的取舍。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沒有模板的生命狀態中,做重要決定的時機比時間更為重要,找到對的人廝守比閃婚更重要,做順應內心的事情比渾渾噩噩地活著更重要,做一個理智有主見的人比人云亦云更重要,做一個平和溫暖的人比睚眥必報更重要。

責編 陶玥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天經地義 生命模板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