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19:02:55
周末香港多個新盤推新,其中三樓盤售出貨量超900套,套現金額超100億元,這在香港新房市場屬罕見。開發商見市場火爆,紛紛加價加推單位。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羅偉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羅偉
周末香港多個新盤推新,其中三樓盤售出貨量超900套,套現金額超100億元,這在香港新房市場屬罕見。開發商見市場火爆,紛紛加價加推單位。
美國加息、經濟復蘇以及通貨膨脹等多重作用下,香港樓市政策快速失效,開始進入上升周期。上周香港樓市出現恐慌性入市現象,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心樓市過熱,強調"不減辣不撤招",香港樓市存在政策調控加碼的可能。
三大新盤攬金超百億
2017年農歷新年后,香港樓市呈現火熱的態勢。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上周末香港多個樓盤推新均獲得市場的良好反響。其中長實馬鞍山星漣海、會德豐地產將軍澳MONTEREY以及新地南昌站匯璽三盤兩日共售出貨量超900套,預計套現金額超100億元。
匯璽上周六推出309套單位,攬金達40億元。見市場火爆,匯璽再加推105套單位,價格達到21865元/平方呎,也就是20.9萬元/平方米。
據了解,匯璽此次加推的單位單價漲幅在3%-4%之間。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表示,漲價主要考慮樓層景觀及收票數量,此次漲價算溫和。
MONTEREY兩次推新貨量480套,套現金額為41.84億元。新一批單位平均每呎價12645元-24435元,均價15631元,較3月9日加推貨量均價上漲10%左右。
據香港媒體報道,近期的香港樓市出現恐慌性入市的現象,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心樓市過熱,強調不減辣不撤招。在目前大陸新一輪政策調控加碼之下,過熱的香港樓市或許存在政策升級的可能。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可能要等到政府確認。
警惕樓市泡沫
美聯儲加息,對樓市起到抑制作用,為何此次加息下香港以及內地樓市一片火熱?
黃良升表示,從春節開始,香港樓市已經開啟了上升周期,預計這一周期將持續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此次上升的周期比較明顯。去年11月,香港政府加辣之后樓市經歷了一段時間低潮期,但政策失效的速度太快了。
黃良升分析認為,此次樓市火爆是全球性的,美國經濟復蘇對股市和樓市均是利好。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的經濟復蘇帶動亞洲的出口,經濟好轉,房價也上升。加上在通貨膨脹之后調高利率,而到今年底美國利率還低于通貨膨脹,樓價當然會上升。
資產荒之下,安全的投資渠道較少,房地產的安全性和回報率較好,大量的資金流入房地產。
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Demographia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顯示,2016年香港房價的中位數為家庭年收入(稅前)中位數的18.1倍,為全球最高,香港已經連續第七年居于房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2017年1月香港整體樓價較2008年低位已累計上升195%,較1997年的高峰也顯著高出近八成。市民的負擔比率在去年第四季惡化至約63%,遠高于1996至2015年期間46%的長期平均水平。
為扭轉香港樓市供不應求的狀況,2017年香港加大土地供應。香港特區政府在2016至2017年度將推出29幅私營住宅用地,其中14幅是新增用地,可供興建約19000套房屋,加上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局、私人重建和發展項目,預計2016/17年度私營房屋潛在供應量達29000戶。
陳茂波認為,在政府不斷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下,現時樓市供求失衡的情況正逐步扭轉,但外圍經濟仍面對多重隱憂,倘若香港經濟受到沖擊,也會影響香港住宅需求和資產價格。
可能因過去數年香港樓價不停上升,許多市民傾向忽略正在逐漸轉向的市場因素,繼續懷有"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陳茂波提醒香港市民和中小企業注意風險管理,政府會繼續防范樓市泡沫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一篇文章
【未嚴格審核房貸首付 昆山農商行被罰】3月21日,蘇州銀監分局公布了對多家銀行的違規罰單,其中,昆山農村商業銀行因未嚴格審核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首付款來源,被罰款30萬元。
返回每經網首頁下一篇文章
【交易所公司債質押門檻擬4月調整 AA級債項需求或減少】3月21日上午,監管機構召集債券固收機構討論,中證登擬于4月7日調整公司債質押式回購政策,公司債中,只有主體、債項分別達到AA/AAA、AA+/AAA和AAA/AAA三類公募公司債具備質押融資資格,AA及AA+等的中低等級公司債將會失去質押功能,禁止入庫。按照債券募集說明書公告時間為節點實施新老劃斷,存量不受影響,利率債和地方債不受影響。(21世紀經濟報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