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4 13:03:41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表示, “征信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與重要抓手,也是普惠金融發展的迫切需求。”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編輯 趙慶
雖然央行已批準八家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試點,但并沒有正式頒發牌照,我國征信行業發展尚未完全破局,建設還比較遲緩。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表示, “征信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與重要抓手,也是普惠金融發展的迫切需求。”
“只有征信業發展更成熟,才能使信用信息共享更迅捷、信用評價更準確、信用使用場景更豐富,進而加快構建社會誠信體系。”他進一步分析指出。
機構研報顯示,我國個人征信市場空間約2000億元,個人征信和企業征信總規模則在萬億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征信市場的監察整肅風暴呈不斷升級之勢。比如去年央行營管部首次通報失聯的征信公司名單,指出望洲征信失聯,且已無法查詢到工商登記注冊信息等等。
談及征信行業監管,賈康建議,現階段應該明確監管重心,避免對市場過度干預。具體來看,要明確央行征信中心的非營利性“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庫”定位。央行征信中心應向各市場化征信機構開放數據接入服務,可按照公共服務使用者付費原則,由央行和價格管理部門確定數據接入服務的收費。
賈康進一步表示,監管部門應該以調動優質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為目標,做出征信業市場化頂層設計。
有業內專家亦建議,盡快建立牌照發放制度,推動征信業務全面啟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目前,對個人征信業務的爭議導致征信牌照遲遲難以下發,既不利于試點征信機構業務開展,同時也讓一些不規范的商業數據公司乘機肆無忌憚地收集并輸出各類個人信息,不僅侵害用戶權益,也對征信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