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02-05 12:03:06
北京、天津等“前輩”們率先探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在人才吸引、創新創業、改革探索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作為“后輩”的成都可以汲取的營養。
2016年,成都多了一頂分量極重的桂冠——國家中心城市。
而在成都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已經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道路上,領先一步。
每個城市的區域位置、發展程度不同,所以在國家戰略中,每個國家中心城市都擔負自己獨特的使命。比如,成都的“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是成渝城市群發展的需要;成、渝兩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比翼齊飛,是中國西部崛起的需要。
但它們又都有共同之處——同為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肩負著共同構建“國家中心城市體系”的重要使命。
在這樣的共同立場之下,北京、天津等“前輩”們率先探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在人才吸引、創新創業、改革探索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作為“后輩”的成都可以汲取的營養。
為此,利用春節大假的機會,記者兵分多路,去往上海、天津、廣州、重慶四個率先踏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旅程的城市,為成都“取經”,傾聽“師”說。
上海 做進出口貿易 政策紅利越來越多
點睛
在自貿區建設上“師從”上海,對成都而言并不陌生。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設自貿區是成都確立的抓手之一。對標上海,成都要走的路還很長。
定位
上海市《“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規劃》提出,打造世界級口岸,口岸貨物進出口規模保持全球城市前列;服務進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在上海全市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30%。
實地探訪
大年初一一早,上海晉富經貿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海燕就出門驅車來到位于徐家匯的公司。除夕,法國供貨商把貨物查驗資料發到了公司,要去洋山海關辦理進出口貨物查驗及放行手續。
往日車水馬龍的街道,此時清靜得仿佛換了人間。張海燕邊開車邊對記者說:“這兩三年,能明顯感覺到上海對外貿易持續開放的力度,我們不斷享受到政策紅利。如果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方面有更好的配套政策,我們對未來就更有信心啦!”
國際貿易環境不斷優化
晉富公司是法國一家乳品原料公司在國內的獨家代理,年銷售額大約1億元。“近兩三年,上海建設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步伐加快,配合保稅區的靈活政策,我們在一些進口環節省了不少錢。”張海燕笑著說。
緊追保稅區政策,晉富將進口報關及商檢業務,從進口代理公司轉給了一家在保稅區內的報關公司,這意味著一年有二三十萬元直接省了下來。按照規定,保稅區的貨物可以在進保稅區倉庫后兩至三個月內報關,這意味著17%的增值稅和10%的進口關稅可延后支付,由此帶來一個附加利好:2000多萬現金流加大了使用效率。
此外,以前國內奶粉進口需要在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獲得資質,才能申請奶粉自動進口許可證。晉富需要委托有資質的進口代理公司辦理,每年要支付幾十萬代理費。2015年,商會對奶粉進口資質企業由審批管理轉為備案管理,晉富公司終于取得了奶粉進口資質。
“這些舉措,每年為我們降低經營成本近百萬,對于進口貿易企業,是很大的支持!”張海燕取了資料,開車向72公里外的洋山港駛去。
盼深化改革 為小微企業賦能
平時至少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洋山港,這天只用了40分鐘。
此前,公司與法國供應商實行到岸交易,三年前,晉富選擇與全球第三大貨運代理公司合作——只要晉富公司發出指令,這家公司就會在約定時間到法國供應商工廠去提貨,并按時將貨物運到國內指定港口。成本略降,更重要的是船期更易協調,操作更靈活高效。
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上海的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越來越突出,海關、商檢等國家機關和中介機構的服務意識、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強。背靠大時代,張海燕信心很足:“我們還準備開發澳大利亞產地的燕麥片等產品,想在三年內做出一定銷量,從而拿到這家燕麥工廠在國內的獨家代理權。”
張海燕特別盼望今后上海的改革能針對兩個方面的問題深入推進:一是銀行對貿易型公司沒有信貸額度,對于公司的發展是個非常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加大,進口成本上升的同時匯率風險加大。“盼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和外商用人民幣結算,而不是用美元、歐元或者澳幣結算,這樣,我們就能專心致志地開拓市場了。”離開洋山港,張海燕前往迪士尼與家人會合,新年剛開頭,她要去迪士尼采采“人氣”“商氣”。
天津 聚人才 創新“磁極”釋放吸引力
點睛
“雙創”,是成都近年來的一個高頻詞匯。在城市發展新舊動力切換的關鍵時刻,成都把“創新驅動”作為第一動力。在這一點上,天津和成都,踩準了同樣的節拍。
定位
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天津先后出臺創新創業“津十條”、打造“雙創特區”“就業即落戶”等系列雙創扶持政策。
實地探訪
“干媒體,就一個字,太忙了。”1月30日14時,撥通大學同學趙昆侖(化名)的電話時,他正忙著對接節后的“雙創”報道選題。
2009年,他在四川大學讀完研究生,回到家鄉天津,供職于一家媒體,專做財經新聞報道。雙創,是他近年來做新聞選題的主攻方向之一。
2016年12月23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北京召開的雙創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與成都市郫都區等四地一起,向全國介紹了其探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做法。
在趙昆侖這樣一個媒體人的眼中,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雙創”發展折射了天津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哪些亮點?
“揚長”與“補短”
實際上,天津濱海新區的城市核心區之一,總面積46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務區還是一個新開發區域。
“我們必須同時做好‘揚長’和‘補短’兩篇功課。”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德宏早前曾這樣介紹:中心商務區內原本基本沒有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載體,科技型企業也不多,但是在載體、交通、政策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
趙昆侖眼中,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揚長”“補短”,招數分明:“利用中心商務區大量的樓宇存量,為創新企業提供載體空間上的充分支持。”根據中心商務區公布的數據,2020年63棟高端樓宇全面建成后,可承載辦公人員總數將達到20萬人。“而去年一年多時間,該區域已經為各類人才提供了3600余間政府的雙創公寓,入住的高級人才超過600余人。”趙昆侖說。
創新力量由此不斷加強。據悉,2016年天津中心商務區累計新落戶“雙創”類企業超過3100家,占新落戶企業總數的65%,同時有11家眾創空間投入運營,已注冊入駐各類企業近400家,包括一批在技術、渠道、模式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高成長性企業。
“就業即落戶”策略
除了樓宇資源上的載體優勢,人才方面的“暖心政策”也是聚力創新的“磁極”之一。
2016年上半年,為吸引總部企業落戶,天津濱海新區明確:新引進總部企業年納稅額超過1000萬元,其員工享受“就業即落戶”政策。
而中心商務區,則是天津市首個享受“就業即落戶”的區域。
根據天津市媒體的公開報道,僅僅是在中心商務區,就將有400多家企業、超5000人享受到“就業即落戶”政策。
趙昆侖對首個享受“就業即落戶”政策的報道案例記憶很深刻。“那是一個在天津工作了4年的29歲河南姑娘文君,戶口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政策執行后,她辦理落戶僅用了半個小時。一經過媒體宣傳,立即引發了巨大的蝴蝶效應。”
在趙昆侖看來,天津市“就業即落戶”政策是個很好的探索。“我相信,天津的深度探索或許能為成都等雙創城市提供一些非常好的經驗。”
重慶 坐輕軌不堵車 安逸得很
點睛
與重慶的“內暢外聯”相似,成都也正在構建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的賽道上加速奔跑,目標是“暢通西部、聯接全國、通達全球”。同樣是西部城市,同樣的“蜀道難”,帶給成都與重慶幾乎同樣迫切的“暢達”夢想。
定位
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今年,重慶將圍繞建設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加快構建“米”字形高鐵網和“三主兩輔”鐵路站場。推進“三環十二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建設。投用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設一批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
實地探訪
“輕軌速度快,坐起也舒服。我平時上班就坐輕軌,快、不堵車,安逸得很。”1月30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在重慶市的軌道交通3號線銅元局站一上車,就聽見車廂內一位操著重慶本地口音的中年男子在給親友介紹。
確實很快——記者在兩路口站換乘軌道交通1號線,在石油路站下車,總共花了15分鐘左右。而電子地圖提供的多條公交搭乘參考路線,均顯示要耗時1個小時以上。
春節期間,記者在重慶市主城區隨機詢問了多名市民“重慶市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2016年你感覺到的最大變化是什么”,多數普通市民回答是“交通更方便而且更快了”。
根據2017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重慶市的軌道交通通車213公里,日均載客量突破180萬人次。
同樣感覺到“快”的還有縣域居民。
大年初五凌晨5點,家住重慶市忠縣的周洋送親戚回萬州。要放在以前,周洋的這一趟得走上4小時。然而現在,凌晨5點出發,凌晨6點他就打回電話:“已經送到啦!”
2016年,重慶市忠縣至萬州、酉陽至沿河、江津至綦江等6條高速公路通車,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92公里。
不僅如此,2016年11月,渝萬高鐵正式建成通車,將萬州拉入了重慶的“1小時經濟圈”。而這條線路上,每天在萬州與成都之間開行的動車組,則極大地方便了“成渝萬”三地間旅客的出行。
渝萬高鐵還是我國“八縱八橫”之京鄭渝昆高速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成渝高鐵、成綿樂客專共同構成成渝經濟區“T”字形快速鐵路骨架。它和正在建設的鄭萬高鐵連接后,將成為溝通西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快速客運通道。
重慶市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渝萬高鐵實現通車,重慶北站、沙坪壩站、西站等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在建鐵路達到1000公里。
縣城內部交通方面的變化也很可觀。
周洋舉了個例子:從忠縣電影院到縣城的重百商場,這一兩公里的路以往春節期間極為擁堵,過這段路至少要花半小時,“2016年,縣城里修好了環城西路,今年春節走這段路,也就七八分鐘的事。”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論定位為何,更為通達、便利、快速的交通幾乎是必備條件,而重慶市民的切身感受,彰顯這個城市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力度與效果。
無意間,記者還聽到重慶市民在談論“升級版‘渝新歐’鐵路”:將重慶和歐洲交通樞紐德國杜伊斯堡聯接起來,并以重慶為圓心,將新加坡、香港、東京、首爾等亞洲主要城市覆蓋其中。
廣州 當律師“猛追”經濟熱點
點睛
一名律師的執業經歷,與廣州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節奏“同頻共振”。這既是廣州經濟活力的鮮明體現,也是當地高端服務業發展軌跡的生動演繹。正在推動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的成都,或許能找到些許思路。
定位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廣州要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實地探訪
這個春節,在廣州做律師的劉俊強沒有回四川的廣元老家過年。2月2日,微信里,高中同學互致新年問候時,他還在位于廣州番禺區祈福新村的小區里,陪著懷二胎的妻子散步。
妻子懷孕,是他放棄回老家的原因之一,另外,他也想趁著春節大假的幾天時間,好好研究幾個案子。
小區里空蕩蕩的,連車位都空出不少。根據日前360大數據中心剛剛發布的2017年春節空城指數,春節期間,廣州有超過一半的人返鄉離開,空城指數達到61.36%,居全國第三。“廣州的年,是一種‘遷徙’的味道。”劉俊強說。而在劉俊強這樣在廣州買房安家的“新廣州人”看來,這種“遷徙”正是廣州經濟活力的鮮明體現。
經濟越活躍,法律服務需求越高
劉俊強是理工科出身,大學畢業后輾轉到了廣州,在一家醫療器械公司擔任質量管理主管。
2010年,他順利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拿到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書,2015年下半年開始正式加入廣州本地一家較大的律師事務所。吸引他利用空余時間堅持學習的,除了對法律的熱愛,還有廣州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勢頭。“經濟越活躍,對于法律服務的需求度就越高。”劉俊強說。
目前,廣州常住人口已達到1300多萬,近五年來廣州經濟年均增長也高達9.4%。根據2017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95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4萬美元。
劉俊強更為熟悉的是另一組數據:至2015年末,廣州全市共有律師事務所557家,律師業從業人員超過1.3萬人,律師業約占商務服務業總從業人數的5%。
緊盯熱點,一天到晚到處跑
從化、肇慶、佛山、深圳、東莞、番禺……入行不久還在“起步”,劉俊強說自己一天到晚到處跑,“天天跟著熱點問題打轉”。“學習備考時關注到的廣州庭審案件多以人身損害賠償、民間債務糾紛為主,入行后則發現,知識產權糾紛、股權糾紛、合同糾紛等經濟類案件越來越多。”劉俊強覺得,這一歷程與廣州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節奏是“同頻共振”的。
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市僅行政處理知識產權類案件就達2576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則增長6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142.4%。“專利案件代理不多,但正在朝這方面發展。”
法律顧問也是劉俊強的一個業務拓展方向。在廣州全面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的進程中,劉俊強所在律師事務所承擔了廣州市從化區70多個村的法律顧問工作。“與2015年相比,我所在的律師事務所2016年所承接的法律顧問業務增加了近30%。”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