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5 00:09:53
“陜西自貿區總體方案把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任務聚焦在制度創新上,體現擴大開放與體制改革相結合、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的基本要求。”陜西省商務廳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畢華章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每經記者 畢華章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從首批上海自貿區,再到此次批復的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個自貿區,國內已累計批復11個自貿區。而陜西則是第三批中,西北地區唯一的省份。
陜西獲批西北地區唯一自貿區的背后,其邏輯是什么?在陜西當地專家學者看來,陜西地處“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重要地位,經濟體量在西北地區連續多年穩居第一,且具有較為完備的產業基礎,積累了多年向西開放的經驗。
與其他自貿區不同,陜西自貿試驗區被賦予的戰略定位是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提出創新舉措,探索創新路徑。
“陜西自貿區總體方案把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任務聚焦在制度創新上,體現擴大開放與體制改革相結合、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的基本要求。”陜西省商務廳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而借助陜西自貿區的獲批帶來的諸多政策供給優勢,自貿區重要組成部分的西安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成為助推西安成長為“中國第三城”又一政策紅利。
戰略地位顯著開放基礎良好
按照批復,陜西自貿試驗區的定位,著眼于落實中央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在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看來,此次獲批的七個省(市)中,浙江和遼寧是沿海省份,其余均為內陸省份,批復的重點是在內陸開放上。
陜西自貿區的獲批,除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外,也離不開陜西自身積累的基礎。以經濟體量而言,陜西連續多年穩居西北第一。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盧山冰認為,陜西在自貿區建設上的成就,可以影響到西北其他的四省區,“陜西取得的自貿區經驗,也可以直接復制和推廣到西北其他四省區。”
在陜西省決咨委委員、西安郵電大學經管院院長張鴻看來,陜西較為完備的產業也是一大優勢。陜西在航空、商貿流通、文化旅游、能源金融、現代農業等領域,具備資源或產業優勢。通過外部資本、技術乃至新觀念的引入,陜西相關產業將迸發出更強的競爭力。此外,陜西的科技和教育優勢也為其獲批自貿區加分不少。
除較為扎實的“內功”外,陜西在對外開放方面也積累了多年的經驗。作為連接陜西與中亞及歐洲的紐帶,長安號在與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探路內陸地區開放制度創新
陜西省商務廳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一年多的實施,陜西復制推廣上海、天津、福建、廣東自貿區可復制經驗的改革工作得到有效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
“陜西省將借鑒推廣成效較為突出的3個領域是:西安海關監管制度創新、陜西省商務廳促進融資租賃業發展,以及陜西省發改委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經驗。”上述陜西商務廳人士表示,這些都為陜西全面啟動自貿區建設提供了經驗。
陜西在直接復制和借鑒部分已有經驗外,也需要注重結合自身的特點。盧山冰認為,“陜西要做好自身定位,找準在自貿區建設上的方向,整合優勢資源,聚焦建設目標,要有大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陜西省商務廳獲悉,按照國家的要求和陜西的實際,陜西已提出具有陜西特色的創新任務。
“這方面的清單共120余條,目前各廳局已就相關內容與國家各部委進行深入對接。這些創新舉措,突出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也突出了推動西部大開發深入實施的內容。”陜西省商務廳相關人士稱。
在陜西自貿區總體方案中,陜西著重對接國家戰略部署,并把涉及陜西自貿區塊的43條制度創新內容,充實到了總體方案中。這些試點包括陜西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西安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西咸新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服務貿易創新試點,以及打造國家雙標示范基地等。
上述商務廳人士對記者表示,陜西自貿區總體方案的制定,將有助于通過擴大開放倒逼現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將構建起真正有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及與之相適應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監管體制,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西安迎來對外開放新格局
對于陜西,自貿區獲批究竟意味著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陜西省商務廳獲悉,陜西自貿區的目標是:經過3~5年的改革試驗,把陜西自貿試驗區建成具有國際水準,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產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盧山冰表示,“獲批自貿區,是陜西獲得的一項重要‘政策供給’,這種政策供給目前具有相當大的稀缺性,對于陜西今后的發展是很大的機遇。”
西安擁有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旅游和文化產業上具有突出優勢。屆時,西安的軟環境、硬環境都將借助自貿區而迎來新的發展。在保持其人文歷史、經濟社會及資源稟賦的同時,也全面提高其對外開放的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