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3 02:13:40
全球經濟低迷,在企業的盈利預期也很難保證的情況之下,中國企業大舉進行境外發債。
近日,法興銀行亞太區債券資本市場部主管莫樂涵(Laurent Morel)在媒體圓桌會上表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境外發債規模卻同比下降20%。
“下降的原因,首先是人民幣貶值,境內企業赴境外發債意愿下降;其次,受油氣、礦產、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在境外進行大規模的并購已不現實。“他進一步分析指出,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投資人開始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出很大的擔心。
不過,莫樂涵亦坦言,由于歐洲市場及美國均在繼續量化寬松政策,中國企業在境外發行美元債和歐元債,能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資金。“我們相信到今年底(中國企業境外發債)整個交易量會超過去年的水平。”
此外,根據法興銀行方面觀察,從今年7月份以來,至少有20個中國房地產企業在境外發債。
中企全年境外發債規模有望超過去年
伴隨著政策的放開,近兩年來,中企境外發債盛況空前;不過,去年8月以來,中國離岸債券市場的發行量斷崖式下跌。
近日,莫樂涵(Laurent Morel)向媒體表示,雖然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境內發債規模上漲200%,境外發債規模卻同比下降20%。
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過去這兩年中國企業境外發債中兩類企業當先:一個是房地產企業,一個是包括中國石化、中海油等在境外進行并購的大國企。
“不過,從2015年夏天以來我們也看到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的干擾(中國企業去境外發債)的因素:首先,人民幣的貶值對市場帶來很大的波動性;其次,受油氣、礦產、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在境外進行大規模的并購已不現實。此外,投資人開始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出很大的擔心。”莫樂涵坦言。
事實上,今年一季度中企境外發債的交易量就已經有所回暖。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5月,中國發行人在離岸市場共發行債券22筆,發行總額192.15億美元,創歷史第三高紀錄。
對此,莫樂涵坦言,“我們從每天交易的過程中能夠預期到2016年底,中國的發行人在境外進行發行的規模和數量還是會超過2015年。”
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由于歐洲市場及美國均在繼續量化寬松政策,利差進一步壓縮,而中企在境外發行債務成本也會進一步地降低。“今年上半年一些房地產行業是完全終止了境外市場發債,但是從7月份這個情況變得非常不一樣,到現在我們至少看到了有20個中國房地產企業在境外發債的項目,所以我們會預期到今年下半年的情況跟上半年非常不一樣。”
莫樂涵亦表示,從規模來看,中國在境外進行發債,大多數以美元定價來進行發行,“我們估計有85%都是以美元來定價,5%~8%是由歐元定價的,剩下的就是其他的貨幣種類,其中,在境外按人民幣來定價發行的產品的規模還是非常小的,大多數都是一些短期的產品。”
2020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規模或將達500億美元
那么,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為什么還是選擇加大發債融資投資的境外擴張?
“其實我們看到去境外發債主要還是中國的銀行,而不是中國的企業。”莫樂涵坦言,主要原因在于現在中國的銀行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了,這樣它們不可避免地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越來越多的分支機構,進而需要在當地發行包括美元或者歐元等各種貨幣的債。可見,中國銀行在境外進行發債成為一個大的趨勢。
對于企業來說如何?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前幾年中國大的國有企業在境外有很多的并購,并購通常會使用向境外的外資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對項目進行融資,貸款期限一般三年、五年或七年。不過,隨著巴塞爾協議Ⅲ的實施,對于銀行的監管也變得越來越嚴格了,銀行能夠通過貸款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融資會有越來越多的限制,企業也就需要尋找其他的融資方式,比如在項目的初期使用貸款,后期則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來對項目進行再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中國正在引領綠色債券發行。比如今年5月吉利集團成功發行中國汽車行業首只離岸綠色債券,總額達4億美元,而該債券最終的訂單金額超過23億美元,實現超額認購近6倍。法興銀行為此交易的聯席全球協調人。
“今年全球整個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到現在有170億美元,其中40%都是來自于中國的發行。”法興銀行方面表示。
莫樂涵分析指出,中國在綠色債券發行方面不僅僅是一個市場的推動者,很快成為市場的領導者,G20峰會首次討論綠色金融議題,體現了各國促進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意愿。估計到2020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的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
法興銀行資本市場工程部主管Jonathan Weinberger亦坦言,“中國政府已經發布了對綠色債券明確的界定標準,這是一個優勢。很多其他的國家都沒有這樣的官方標準,要靠投資者自己判定。” (文/如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