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0 01:29:3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隨著保險業“十三五”規劃的出臺和中央一號文件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作為一個單獨的要點來陳述,農業保險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受益于國家政策及市場需求刺激,財險公司涉農漸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開展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有25家之多,不僅有專業的農業保險機構,還有一些財險機構也在切入農業保險,其中不乏國壽、安邦財險等大機構。隨著3月份國務院簡政放權政策的推行,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不必再經過保監會批準程序,這無形中增加了財險進入農險領域的機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農業保險正迎來其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不過,受農業保險的本身性質決定,其經營和盈利仍是一大難題,險企切入這一領域仍需謹慎。
政策好,農險需求旺盛
近年來,推動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利好不斷出臺。2014年至今,國務院辦公廳、農業部、財政部等在其發布的《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大對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制度的通知》中,都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意見,把發展農業保險作為輔助農業發展的方式。
與此同時,《國務院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力爭使農業保險參保農戶覆蓋率提升至95%以上”和“支持保險公司開拓縣域市場,對其在中西部設立省級分公司和各類分支機構適度放寬條件、優先審批”。此外,中央財政正在協調實施“15+X”的保費補貼模式,即除了15種全國性的補貼品種外,各地還可以選擇一類或者幾類特色農產品和支柱農產品,享受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或以獎代補政策。
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險企對農業保險業呈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除了專業的農業保險機構,財險企業也在積極進入這一領域。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當下經營農業保險的主體約有25家,其中不乏中國人壽、安邦財險等機構。而在2008年,經營農險的保險機構才7家,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增長了3倍多。
不止是經營主體增加,創新模式也層出不窮。指數保險、“保險+期貨”等模式都是當下險企正在嘗試的。另外,互聯網+農險的形式也被一些保險公司運用進了農業保險。如太平財險近日推出的“千縣千品”計劃中,太平財險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介入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監控產品檢測、包裝盒標識等關鍵環節的全程信息系統,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由太平財險承保的每件農產品都可以通過記錄的二維碼追溯到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質量指標及保單信息。
據保監會2015年保險統計數據顯示,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74.90億元,同比增長15.08%。“近幾年政策很好,并且農險需求旺盛。”某農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尤其是政策提出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對探索開展各類農險創新奠定了基礎。
承保盈利仍是主要難題
雖然農業保險發展前景可期,保險機構也在積極切入這一領域,但農險專業度相對較高,中間環節復雜,加之經營受年景影響巨大,如果在像2012年或者今年這樣的多臺風、冰雹災害的年景進入,缺乏經驗和準備,極有可能造成巨大虧損。
上述某農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農業經營本身鏈條較長、地形天氣復雜多變,在一定程度上給保險承保和定價帶來困難,同時制定和開發一個農險品種還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去共同協調,這也給險企的承保帶來了困難。
以安華農業推出的玉米產量保險為例,這款產品從前期開發到目前試點推廣,共用了三年的時間。“這款產品安華農業研究了很久,三年前這一產品就基本成型了,但是受多方面的影響,直到近期才正式推出。”安華農業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個新產品的開發需要考慮多方面,尤其是涉農的產品更需謹慎。據悉,這款產品就是在中糧信托、合作社等多方撮合下共同完成的,但由于剛推出,目前還僅在吉林省公主嶺市的部分地區推行。
除了產品本身開發的難題,承保盈利也是其中的問題之一。“沒利潤,有前景”幾乎是業內對農業保險的共同看法。某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表示,農險主要是是承保成本高,如果當年沒遇到自然災害,還能實現盈利,一旦有災害發生,就全虧了,“經營農險基本就靠情懷了。”
國泰君安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農險的綜合成本接近90%,承保盈利情況并不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受到政策引導的農業保險如何在商業化與政策性上取得平衡是當前各保險機構的普遍困境。
從農險專業公司的經營數據也可看出,盈利確實是大問題,處于虧損狀態的農險公司不在少數。如去年5月開業的中原農業保險,去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540萬元,凈利潤為-5041萬元。“農業保險的確不好做,實現盈利很困難,尤其是以商業保險來切入,這點險企還是需要謹慎點。”中國保險學會顧問、北京保險研究院農村保險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江泰農林部首席專家郭永利表示。
不過,農業保險的前景也的確值得期待。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但與農業保險第一大國美國相比,我國農業保險雖然增長強勁,但仍處于發展初期,承保比例依然不高,發展空間還很巨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