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5 02:20:3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峰會現場報道
作為普惠金融領域的首個國際性共同綱領,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將在G20杭州峰會期間公布。該原則由多國共同制定,螞蟻金服作為企業代表之一,參與了該原則制定期間的討論和建議。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討論專家組成員之一、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
陳龍表示,《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已正式提交G20杭州峰會審議,如順利通過將成為全球各國制定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政策的指南。制定該原則的初心在于推動普惠金融在全世界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時代,是普惠金融的黃金時代。”
為數字普惠金融擬定原則
“所謂的數字普惠金融,就是我們常理解的‘互聯網+’普惠金融。”陳龍表示,“‘數字普惠金融’”這個詞有點學術化,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但在不知不覺中,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是很多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如我們每天用的移動支付,它很‘普’、很‘惠’,也很可靠,大家愿意用它。”
根據世界銀行2015年發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顯示,目前全球仍有20億人沒有銀行賬號;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貸款需求的人,僅有21%的人能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服務;72%的成年人缺乏金融知識;傳統征信體系中,有信貸記錄的人不足25%;農村貸款僅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
陳龍表示,G20有個組織叫“全球普惠金融伙伴”,宗旨就是推動普惠金融。所以,推動普惠金融一直是G20的目標。這次G20峰會在中國召開,中國也正好是全球普惠金融伙伴的輪值主席。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生逢其時,很多國家意識到它的巨大價值,很愿意去推動。
據了解,《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包含8項原則,66條行動建議,這是國際社會首次在該領域推出高級別的指引性文件。
具體的8項原則分別為: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監管框架;擴展數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采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陳龍表示,這些原則是從現有的經驗和邏輯里面總結出來的普適規律,從政策、監管、基礎設施、消費者保護和教育等角度,希望能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讓“中國經驗”走出去
在20世紀70年代,具有可持續商業模式的現代小額貸款機構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出現,其中以尤努斯教授創辦的格萊珉銀行最為成功。但格萊珉銀行背后也有其局限性,即難以復制,其在孟加拉國以外的復制品大多都不如它自身成功。由于小額信貸模式的風控手段非常屬地化和非標準化,它的推廣規模會受到局限。
此外,據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等機構對全球幾百家小額信貸機構的調查顯示,小額信貸機構要想實現財務可持續,其年化貸款利率平均需在26%左右。其最終的結果是,盡管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上盡力做到了“普惠”,但物美價廉的金融服務依然沒有真正惠及貧困群體。近幾年來,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為普惠金融插上了翅膀,“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應運而生,它昭示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
2015年底,我國發布的《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 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使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于國際中上游水平。
陳龍表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是值得驕傲的。因為在金融方面,中國并不算是領先,但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卻得到很多國家認可。中國之所以能實現普惠金融“彎道超車”,原因在于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擁有獨特性,即實現了真實場景中的廣泛運用,而融合的場景運用,又反過來推動技術的飛速發展。
根據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惠及超過4.5億老百姓;為大量原本難以接觸金融網點的農民、農民工、中老年、殘障人士等提供了安全、便利、易用的金融服務;中國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水平5年增長5.5倍,遠超傳統普惠金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