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2 00:14:50
8月18日,基金業協會下發備案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其中對資產管理計劃委托財產發生損益情況的規定是,所有投資者均應當享受收益、承擔虧損,也就是說,優先級也要承擔虧損。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記者 楊建
8月18日,基金業協會下發備案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最引起外界關注的莫過于第3號文件對結構化資管計劃的嚴格規定,其中對資產管理計劃委托財產發生損益情況的規定是,所有投資者均應當享受收益、承擔虧損,也就是說,優先級也要承擔虧損。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保本保收益”時代或將終結。
此前通過結構化資管計劃形式投向二級市場,且有本息保障的結構化路徑被封堵后,巨大的資金將流向何處?近期多位私募人士表示,目前私募FOF很火,各大機構都在路演,而銀行這部分低風險承受能力的資金可能正通過委外業務投向私募等專業機構,而私募FOF基金憑借其業績穩健等優勢獲得銀行資金的青睞。
優先級也要承擔風險 保本保收益或將終結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記者注意到,8月30日,基金業協會召開“基金公司合規風控培訓會”,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指出,在規范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私募資管業務方面,將嚴厲打擊資管產品剛性兌付、違規配資、資金池等觸碰底線的行為,嚴格限制子公司非標融資類、嵌套投資類業務,強化對結構化產品的監管。機構應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圍繞自身資源審慎開展私募資管業務。
實際上,早在8月18日基金業協會就下發了3個備案管理規范的征求意見稿,其中第3號文對結構化資管計劃作出了嚴格規定,特別提到了穿透類產品。也就是說,投資者是否用一款帶杠桿的產品去投資了另一款帶杠桿的產品,如果存在這種情況,就意味著杠桿加倍。對于資產管理計劃存續期間發生投資杠桿超過規定的,資產管理人應當在發現之日3個工作日內向基金業協會備案。
上海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表示,備案3號文件規定:結構化資管計劃中的所有投資者必須嚴格遵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這意味著私募產品中的“保本保收益”的模式將就此終結,原來借銀行“優先資金”沖規模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北京某大型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上述新規對于結構化產品有影響,但影響有限,規定均享受收益、承擔風險,只是限制了保本,在產品中規定承擔的風險和收益即可,這個規定主要是規范結構化和限制股票基金保本,對其他類型的私募沒有影響。
旭誠資產陳赟表示,盡管優先級承擔虧損的比例相對較小,但風險共擔這一點對于對接銀行資金的結構化產品而言影響是非常大的,銀行資金作為優先級所考慮的重點是劣后端的償付能力和無風險收益,一旦要求其承擔風險,基本上也就相當于堵死了銀行資金作為優先級的渠道,對于私募而言,可能以后很難找到愿意匹配的優先級來源。
此外,陳贇還指出,此外3號文還實際上禁止過去那種用劣后級資金保障優先級資金本金安全和預期收益的做法,不過由于目前還是征求意見階段,政策仍不明朗,目前很多已提交申請的結構化產品都沒批下來或者暫停批復,對于部分私募產品的發行節奏可能形成了一定影響。但總的來說,3號文實際上是倒逼主要以銀行資金為優先級成立結構化產品的私募轉向其他方式募集資金。
實際上,自資管新規實施后,各類資管機構的發行產品數量、規模均出現明顯下降。
僅以券商資管為例,WIND數據顯示,券商資管產品在今年5月份達到了年內高點424只產品,隨后出現下降趨勢,在6月份發行數量為384只,而到了7月份則只有206只券商資管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到了8月份,券商資管產品發行出現雪崩,當月僅發行90只,發行份額也只有僅僅53.22億份,8月份發行的券商資管產品較前期高點的424只下跌幅度超78%。
低風險偏好的銀行資金轉戰私募FOF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記者注意到,隨著利率下行、資產荒持續、大量非標業務到期,以及各類監管政策的趨嚴,銀行資產配置的難度越來越大,此前通過結構化資管計劃形式投向二級市場,有本息潛在保障的結構化路徑被封堵以后,巨大的資金將流向何處?記者在與多位私募人士處了解到,從結構化產品中暫時“撤退”的低成本、低風險承受能力的銀行資金,近期更多地轉向了私募FOF等其它類資產中。
旭誠資產陳赟表示,盡管優先級承擔虧損的比例相對較小,但風險共擔這一點對于對接銀行資金的結構化產品而言影響是非常大的,銀行資金作為優先級所考慮的重點是劣后端的償付能力和無風險收益表示,從趨勢來看,銀行這部分低風險承受能力、大體量的資金往固收類市場、分級A類產品以及私募FOF的流向比較明顯。尤其是今年以來,從銀行流向百億規模以上的債券型私募的資金明顯增多,另一方面近期分級基金A份額的大額買盤也明顯增多,此外部分具備較高資產管理能力的銀行,也愿意將資金配置到自主發行的管理型產品中,或者自行設立FOF。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楊建波表示,保本保息的結構化產品被限制之后,銀行的資金更多的會以管理型產品的形式委托私募機構投資,畢竟銀行的資金還是需要更多的投資渠道的,私募基金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不過今后對于銀行來說,也會更加注重風險,會更多地投入債券型私募產品、量化對沖產品,或者私募FOF。在對私募機構的挑選上也會更加嚴格,而優秀的私募投資機構則更容易受到銀行等機構的青睞。
私募FOF之所以成為銀行資金青睞一種投資工具,在于FOF本身所具備的分散風險、收益穩定的特性所決定的,同時FOF在實現資產配置方面也有較大的優勢,尤其是私募FOF,由于投資限制相對較少,可投資產類別更多,所投資的資產因此對于銀行的理財資金而言,這些特征都特別具有吸引力,而FOF產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分散風險、減少波動,因此從風險收益比角度看,投資FOF產品比直接投資二級市場或買入單個私募產品有較大優勢。
對此星石投資楊玲認為,私募FOF目前的確有在推進,前一段協會開的委外的會議就是為了推進,這是一種跡象,預示著是一個方向;而記者了解到,此前淡水泉、星石投資等15家私募機構的代表參加中基協舉辦的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曾深入研究過私募行業如何更好地與銀行委外資金對接。當時,協會認為委外資金規模龐大,私募有自身優勢,可豐富委外資金的選擇,加強合作是大勢所趨,建議現階段以固收產品和FOF為首要對接資產。
同時,從數據來看,私募FOF市場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據統計,2015年由證券類私募管理人發行的FOF共227只(不含銀行、券商管理的FOF),是以往發行總量的兩倍。截至目前,排除銀行、證券、信托等機構,由私募機構管理人發行的FOF就已達828只,規模500億元。從去年的277只發展到828只,私募FOF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