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9 00:48: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許自然 趙笛
◎每經記者 許自然 趙笛
據天寶股份公告顯示,天寶華家項目主要就是冰淇淋二期項目。然而,這個原本應該在2013年6月30日前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募投項目,三年多過去了竟然還在裝修,更別說完工投產了。雖然天寶股份聲稱該冰淇淋項目部分募投設備已經在老廠區運行生產,但為何公司冰淇淋業務的產量及營業收入都不升反降呢?
募投項目獲政府補助
公開資料顯示,自上市以來,天寶股份對冰淇淋業務給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在招股說明書中,天寶股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已研制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大豆植物蛋白冰淇淋生產新工藝”技術,“計劃在未來2~3年內將形成以‘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務’、‘農產品加工業務’和‘大豆植物蛋白冰淇淋制造業務’三業并舉的業務格局,產品盡量向終端消費領域延伸。”
在擴建公告中,天寶股份更是表示預計項目完成后,可新增銷售收入約13.5億元/年,新增凈利潤1.8億元/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天寶股份的華家項目周邊幾乎都是農田,并沒有其他大型工業項目的存在。而作為大連市25家上市公司之一(按注冊地算),天寶股份總部位于大連市金州區擁政街道三里村,公告顯示,早在2012年公司就曾收到大連金州新區財政局撥付的用于公司冰淇淋項目建設的7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2015年公司年報顯示,截至期末,華家冰淇淋項目建設補助資金余額高達1.54億元(遞延收益)。
巨額投入換來年年虧損
募投資金專款專用的保障,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天寶股份冰淇淋項目理應按預期的時點順利完工投產。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此前的公告中,天寶股份曾多次明確表示,新增二期冰淇淋加工車間項目達到預訂可使用狀態日期為2013年6月30日。而且,針對二期冰淇淋項目,天寶股份2011年、2012年先后投入資金合計達3.39億元,用于項目建設。2012年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擬投入合計約18億元(包含前述冰淇淋項目投資)用于天寶華家項目廠區內擴建冰淇淋及冷庫項目。
可是,大量資金的投入并沒有換來實際的收益,冰淇淋項目甚至成為天寶股份的“包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1年成立起,用于冰淇淋二期項目籌建的項目公司——大連天寶冰淇淋有限公司多年來持續虧損,2011~2015年實現的凈利潤分別虧損3.6萬元、63.7萬元、64.6萬元、71.2萬元和69.6萬元。在天寶股份2015年報中,大連天寶冰淇淋有限公司的備注更是寫明該公司“仍在開辦期間”。
冰淇淋募投項目投產沒有?
針對二期冰淇淋項目的持續低迷,天寶股份在歷年的年報中分別作出了解釋。
2013年本是公司預計的二期冰淇淋項目達到預計可使用狀態的年份。然而,在2013年報中,對于二期冰淇淋項目的不達預期,天寶股份表示,由于北方夏季雨水較多等天氣原因,公司整體冰淇淋銷售低迷。同時公司確認,新增二期冰淇淋加工車間項目已部分投產。
在2014年報中,天寶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冰淇淋出口因新品配方調整、試驗周期相對較長等問題,未能發貨到美國,所以造成總體銷售收入及毛利率下滑,故未能達到預期收益。
2015年,公司表示因新增二期冰淇淋項目未全部投產且2015年度未實現冰淇淋出口銷售,故未能達到預期收益。
此前,記者曾以投資者身份采訪天寶股份董秘孫立濤。針對二期冰淇淋項目進展情況,孫立濤表示,“冰淇淋項目在最終設備安裝調試,物流庫、冷庫項目現在已經開始試生產。”不過,這一說法與記者實際走訪調查看到的情形是有出入的——天寶華家項目至少半數以上建筑仍處于裝修階段,而且記者在現場并未發現任何機械設備和生產人員。
冰淇淋產量、收入不升反降
針對二期冰淇淋項目遲遲無法投產這一問題,孫立濤表示,其實有部分設備在老廠區已經投產,另外還有部分核心設備剛剛到位,“今年6月份才到,這些都是從國外定制的設備,現在在進行最終安裝調試。”那么,如果募投項目的部分設備已經在老廠區運行生產,它難道不應該給冰淇淋業務帶來產能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天寶股份公告梳理后發現,2011~2015年,天寶股份冰淇淋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3億元、1.76億元、1.44億元、7124萬元和7431萬元,產量分別為9947噸、11435噸、10856噸、10719噸和8267噸。上述數據表明,天寶股份冰淇淋業務,不論是營業收入還是產量,均在2012年達到頂峰,而正是從二期冰淇淋項目開始“部分投產”的2013年起,天寶股份冰淇淋產量、銷售收入幾乎一路下滑。募投項目延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日經濟新聞》將繼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