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09 01:40:28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項義妹
◎每經實習記者 項義妹
近日,一則醫生被砍身亡的消息,再次將醫患問題呈現在公眾視野。由于身故醫生陳仲偉為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剛退休的主任,口腔方面的醫療機構也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記者發現,隨著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和國家鼓勵性的政策導向,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正在走向飛速發展的道路,越來越多的口腔醫療機構與資本市場接軌,但目前難以被公眾信任或成重要風險。
各路資本都在爭相布局
最近幾年,民營口腔醫療機構迎來了快速發展,各路資本都在爭相布局。
目前,國內專注于口腔醫療服務的上市公司有通策醫療(600763,SH)。自2006年借殼ST中燕以來,通策醫療依托杭州口腔醫院為主體迅速擴張。在2015年,通策醫療實現營業收入7.62億元,同比增長30.5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74.79%;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口腔醫療服務,占96.7%。新三板方面,目前已掛牌的口腔醫療機構包括華美牙科、可恩口腔和家鴻口腔等;正在申請掛牌的有拜瑞口腔、有牙醫通和美奧口腔。此外,主營齒科材料的滬鴿口腔已掛牌新三板,現代牙科已登陸香港聯交所。
2014年,聯想控股斥資10億元投資拜博口腔醫療集團,以口腔醫療作為進入醫療健康產業的突破口。截至2015年底,聯想控股持有拜博口腔54.90%的股權。
在卓創資訊醫藥行業分析師趙鎮看來,一方面,資本的進入相對行業來說是有促進的,也能促進國家投入更多積極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資本的進入可能攪亂整個行業,即為了自身利益,而操控市場從而對行業產生大的傷害。
民營醫療機構面臨信任難題
去民營醫院就診的病人相對較少,是目前民營口腔醫院普遍面臨的難題。因此,從目前牙科行業的格局來看,公立口腔醫院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華美牙科在股權轉讓書中就將民營醫療機構的社會認知風險放在重大事項提示的第一條。相比公立醫療機構起步早、積累深厚,擁有良好的人才資源和政策支持,民營醫療機構是在公立醫療機構處于壟斷地位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起步晚、積累少、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加上小部分民營醫療機構缺乏誠信和自律,使得民營醫療機構更加難以獲得患者的信任。
患者對民營醫療機構認知的改觀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同時,民營醫院往往不具有價格優勢。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現在口腔醫療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公立醫院在設備和醫生的素質上相對高些;另一方面,公立口腔醫院是明碼標價并且經過當地醫療機構論證的,價格明顯優于私立口腔醫療機構。但未來一定是以民營醫院為主。私立醫院未來在設備和技術的投入上,都會遠超過公立醫院。
相反,趙鎮則認為,未來公立醫院仍然是占主體,在很長的時間內,私立口腔醫院將會分化、部分存活,不過在資本力量相對較強的情況下,能夠做出一個互聯網化的口腔品牌,將有很大的前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