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xin)聞(wen) 2016-01-08 22:41:34
在25位(wei)獲獎者(zhe)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能是最(zui)耳熟能詳的(de)(de)一位(wei),小編(bian)整理了幾(ji)位(wei)“超級學霸”的(de)(de)成(cheng)長史,是否真如法國作家莫(mo)泊(bo)桑所說——一個獻身于(yu)科(ke)學的(de)(de)人就(jiu)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
每經編輯|李怡
當科學家,得諾貝爾(er)獎(jiang),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xiang)。
實際上,除了諾貝(bei)爾獎(jiang),我國還有一個(ge)重(zhong)量(liang)級(ji)獎(jiang)項——國家(jia)最(zui)高科技獎(jiang)。
今天上午(wu),2015年度國家(jia)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jing)舉(ju)行。不過,其(qi)中“成色”最(zui)高(gao)(gao)的(de)國家(jia)最(zui)高(gao)(gao)科技獎空缺。這是繼2004年之(zhi)后,國家(jia)最(zui)高(gao)(gao)科技獎第二次出(chu)現空缺。
都說(shuo)諾獎(jiang)獎(jiang)金(jin)高,其實(shi)國家最高科(ke)技獎(jiang)獎(jiang)金(jin)也不(bu)低啊!
國家最高(gao)科技獎(jiang)從2000年(nian)開始(shi)頒發,到2016年(nian),共有25位科技學者獲(huo)獎(jiang)。這一獎(jiang)項個(ge)人獎(jiang)金為500萬(wan)元人民幣,其中50萬(wan)元屬(shu)獲(huo)獎(jiang)者個(ge)人所(suo)得,450萬(wan)元由獲(huo)獎(jiang)者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
在25位(wei)獲獎者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能(neng)是最耳熟能(neng)詳的(de)一(yi)位(wei),小編整理了幾位(wei)“超級學霸(ba)”的(de)成長史,是否真如法(fa)國作家莫泊桑所說——一(yi)個獻身于科學的(de)人(ren)就沒有權利再像普(pu)通人(ren)那樣生活。
“隱身”近30年的“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于敏:“我(wo)們(men)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
鄧稼(jia)先高興(xing)地說(shuo):“你們(men)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于敏:“不(bu),現在還不(bu)能把它(ta)煮熟(shu)……要(yao)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de)發(fa)現,它(ta)身體結構特別(bie),需要(yao)做進一步的(de)解剖研究(jiu),可(ke)是……我們人手不(bu)夠。”
鄧(deng)稼先:“好,我(wo)立(li)即趕到你那里去。”】
這(zhe)(zhe)不是科學(xue)家(jia)版本的“舌尖上的中國”。實(shi)際上,這(zhe)(zhe)是1965年氫彈(dan)理論研(yan)究有了一次突破性進展,于(yu)敏按(an)耐不住給鄧稼先打(da)報喜電話時使用的“暗號”。果然,科學(xue)家(jia)的“暗號”都這(zhe)(zhe)么萌……
氫彈,這個詞是所有人(ren)都熟悉的;于(yu)敏,在大(da)眾(zhong)眼(yan)中卻(que)幾乎是一(yi)個陌生人(ren)。
提到“兩彈(dan)一星”(原子彈(dan)和氫彈(dan)、人造衛星),都會想到著名(ming)科(ke)學(xue)家錢學(xue)森(sen)和鄧稼(jia)先(xian)等(deng)人。事實上,于(yu)敏是為中國氫彈(dan)研制隱姓埋名(ming)30年的“氫彈(dan)之(zhi)父”。
1961年1月,于敏(min)被國家選派參加氫(qing)彈(dan)理論的預先研究。隨后(hou),他成了一個“神(shen)秘人”,“隱身”近30年之久,直到(dao)1988年他的名字(zi)才得以(yi)解禁。
期間,這(zhe)(zhe)位核物理(li)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duo)未公開發表(biao),連他的妻子都說:“沒(mei)想到老于是搞這(zhe)(zhe)么高級(ji)秘密的工作。”

▲于(yu)敏和夫人(ren)孫(sun)玉(yu)芹,攝于(yu)上世(shi)紀(ji)50年代。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di)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zai)世界(jie)上引(yin)起轟動。在(zai)當時的條(tiao)件下,僅(jin)有的一臺(tai)每秒萬(wan)次(ci)的電子管計算機,95%的時間(jian)分配給(gei)有關(guan)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jian)留給(gei)于敏負責(ze)的氫彈設計。
于敏記憶(yi)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ba)計算(suan)尺,不(bu)厭(yan)其煩地(di)計算(suan)。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san)(san)強(qiang)的手里,錢三(san)(san)強(qiang)點評于敏的工作“填(tian)補(bu)了我國原子核(he)理論的空白”。

▲科研中(zhong)的于敏,攝于上世紀90年(nian)代(dai)
于敏(min)提(ti)出了(le)世界(jie)上(shang)(shang)的第二種氫彈(dan)構(gou)型,又被稱為(wei)“于敏(min)構(gou)型”。1967年6月17日(ri)早(zao)晨,中國(guo)的第一(yi)顆(ke)氫彈(dan)在中國(guo)的西(xi)部地區上(shang)(shang)空爆炸成(cheng)功。
從第一顆(ke)(ke)原子彈(dan)爆(bao)炸到(dao)第一顆(ke)(ke)氫彈(dan)試(shi)驗成功(gong):
美國用了7年3個(ge)月,
前蘇聯用了6年3個(ge)月(yue),
英(ying)國用了4年7個月,
法國用了8年6個月(yue),
中國人(ren)只用了2年(nian)8個月。
在幾(ji)大中國(guo)核(he)物理開創(chuang)者中,于敏(min)是唯(wei)一沒有留(liu)學(xue)(xue)背景(jing)的人(ren),是個(ge)實(shi)力(li)派的“國(guo)產專家(jia)”。于敏(min)的核(he)理論研(yan)究幾(ji)乎從一張白紙開始,當時國(guo)內很少(shao)有人(ren)熟悉原子(zi)能理論,是錢(qian)三強、王(wang)淦昌、彭桓武和于敏(min)等創(chuang)建了新(xin)中國(guo)第一個(ge)核(he)科(ke)學(xue)(xue)技術研(yan)究基地。
錢學(xue)森說過:“一個有(you)科(ke)學(xue)創新(xin)能力的(de)人不但要(yao)(yao)有(you)科(ke)學(xue)知識,還(huan)要(yao)(yao)有(you)文化藝術修養(yang)。”于敏雖(sui)然是一位大物理學(xue)家,但他最(zui)大的(de)愛好是中(zhong)國歷史(shi)、古(gu)典(dian)文學(xue)和京劇。他喜歡(huan)讀的(de)書有(you)《資治通鑒》、《史(shi)記》、《漢(han)書》、《三(san)國志》、《三(san)國演義》、《紅樓(lou)夢》等。
改變中國印刷業的“當代畢昇”
王選:“曾經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不相信淘汰鉛字的歷史變革能由中國人獨立完成。”
我國著名計(ji)算機文字(zi)信息處(chu)理專家(jia)、當(dang)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de)先(xian)行者、“漢字(zi)激光(guang)照排系統之父(fu)”……也許王選的(de)這些(xie)身份你(ni)并不熟悉,但他還有一個你(ni)可能聽過的(de)身份——北大方正集(ji)團創始人。
王選1937年2月生(sheng)于上海(hai)(hai)。1954年,17歲的王選身著(zhu)白衫、藍褲、布(bu)鞋(xie),懷著(zhu)青春的憧憬(jing)從(cong)(cong)上海(hai)(hai)來(lai)到北京大(da)學,他用“震驚”一詞形容看到北大(da)時的自豪心情。從(cong)(cong)那以后,他就再沒離開(kai)過燕園,一生(sheng)的事(shi)業都(dou)與(yu)北大(da)有關。

▲1955年,王選(xuan)(左一(yi))與大哥和(he)二姐(jie)在家(jia)中(zhong)。

▲大學(xue)時(shi)代(dai)的王選,圖片來自北京大學(xue)科學(xue)技術研(yan)究所
漢字字數繁多,印刷時(shi)又有十余(yu)種字體(ti),每種字體(ti)還有約20種不同的字號。如(ru)果將所有字體(ti)字號全部用(yong)點陣存儲進計算機,信息(xi)量高達幾百億字節(jie),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
1974年8月,我國設(she)立(li)了(le)國家重(zhong)點(dian)科技攻(gong)關項(xiang)目(mu)“漢(han)(han)字(zi)(zi)信息處理系(xi)統(tong)工程(cheng)(cheng)”。王(wang)選了(le)解到這(zhe)一工程(cheng)(cheng)后,對(dui)其中的(de)“漢(han)(han)字(zi)(zi)精密照(zhao)排系(xi)統(tong)”情(qing)有獨鐘(zhong)。
1976年,“漢(han)字精密照(zhao)排(pai)(pai)系統”項目的(de)(de)研制任(ren)務正(zheng)式下達給了北大。王選和同(tong)事們開始了研制原理性(xing)樣機的(de)(de)攻堅戰。1979年7月27日,我國第一張(zhang)采用漢(han)字激(ji)光照(zhao)排(pai)(pai)系統輸(shu)出的(de)(de)報紙樣張(zhang)《漢(han)字信息(xi)處理》誕生。
這個發(fa)明(ming)(ming),使得短短數年(nian)時(shi)間,中國(guo)的印(yin)刷業從鉛字排(pai)版(ban)直(zhi)接(jie)跨越到激光照排(pai),走(zou)完了西方幾十年(nian)才完成的技(ji)術(shu)改造道路(lu),被公認為畢昇發(fa)明(ming)(ming)活字印(yin)刷術(shu)后中國(guo)印(yin)刷技(ji)術(shu)的第二次革命。

20世紀80年代,王(wang)選在北(bei)大(da)舊圖書館計(ji)算機所(suo)會議室里(li)
隨后(hou)的(de)故事,大(da)家都知道了(le)。王選牽頭成立的(de)北大(da)方正從(cong)一個最(zui)早只靠(kao)激光照排技術生存(cun)的(de)企(qi)業,發展成為了(le)國內最(zui)大(da)的(de)校辦企(qi)業之(zhi)一。
有小行星命名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吳孟超:“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讓我倒在手術室里,那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吳孟超1922年(nian)生(sheng)于福(fu)建(jian)省閩清縣,1927年(nian)僑(qiao)居馬(ma)來西亞,1940年(nian)回國求學(xue),1949年(nian)畢業于同濟(ji)大學(xue)醫學(xue)院(yuan)。擅長疾(ji)病(bing)肝(gan)膽(dan)疾(ji)病(bing)的各種外科手術(shu)治療,尤(you)其擅長肝(gan)癌、肝(gan)血管瘤等疾(ji)病(bing)的外科手術(shu)治療,被譽為“中(zhong)國肝(gan)膽(dan)外科之(zhi)父(fu)”。2011年(nian)5月,中(zhong)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ming)為“吳孟超星”。
吳孟超創造了中國肝膽外科的無數個第一:
翻譯出版第一(yi)部中文版肝臟外科(ke)專(zhuan)著(zhu);
制(zhi)作中國第一具完整的(de)肝臟血管鑄型標本;
成(cheng)功完成(cheng)第一例(li)肝臟外科手術;
創(chuang)造了間歇性肝(gan)門阻斷切肝(gan)法(fa)和常溫下無血切肝(gan)法(fa);
成(cheng)功完成(cheng)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
切除迄今(jin)為止世(shi)界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guan)瘤(liu);
建立了我國(guo)肝臟外(wai)(wai)科(ke)(ke)理論和技術體(ti)(ti)系,創立了我國(guo)肝臟外(wai)(wai)科(ke)(ke)的學科(ke)(ke)體(ti)(ti)系……

▲高齡依然(ran)堅守在手術臺的吳孟(meng)超(chao),圖據(ju)中(zhong)國科學院
年過90歲(sui)的吳孟超依(yi)然堅守在(zai)手(shou)術臺前,他曾說“如果(guo)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讓我倒在(zai)手(shou)術室里,那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fu)。”
最(zui)后,讓(rang)我們一起(qi)來看看這25位(wei)獲獎科(ke)學家,感謝所有(you)為人(ren)類進(jin)步辛勤工作(zuo)的科(ke)技工作(zuo)者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社授權(quan),嚴(yan)禁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du)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zuo)(zuo)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zuo)品。
歡迎關(guan)注每日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