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金礦“短時難開采 海王生物放棄體外診斷試劑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4 23:00:05

有分析人士指出,海王生物近年來負債率高居不下,雖然體外診斷試劑市場前景喜人,但需要時間培育,同時也存在產品檔次低等多 種亂象,公司的精力可能難以兼顧。

 每經編輯|鄢銀嬋 黃宗彥     

每經記者 鄢銀嬋 黃宗彥  

明知前方是金礦,海王生物為何中途選擇了撤退?

12月23日,海王生物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龍擬出售全資子公司江蘇海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海王)100%股權 。江蘇海王于2014年1月與兩位自然人合資成立納米生物醫學公司(以下簡稱納米生物),正式介入體外診斷試劑領域。此次,江蘇 海王被出售則意味著海王生物將退出該領域。

事實上,體外診斷試劑是資本青睞的香餑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僅今年就有10家左右上市公司在該領域有所投資;此外 ,還有10多家主營體外診斷試劑的公司成功登陸新三板。

有分析人士指出,海王生物近年來負債率高居不下,雖然體外診斷試劑市場前景喜人,但需要時間培育,同時也存在產品檔次低等多 種亂象,公司的精力可能難以兼顧。

兩年“無果”就此退出  

江蘇海王主要從事生物制劑研發及體外診斷試劑產業化,去年1月初,江蘇海王與兩位自然人合作設立了納米生物,這也成為海王生 物進軍體外診斷試劑領域的標志性事件。

至于運營不到兩年便退出的原因,海王生物解釋稱,江蘇海王預計未來數年投入較大且仍將繼續虧損,虧損幅度還會擴大,出售股權 后將對海王英特龍盈利能力帶來積極有利的影響,有利于海王英特龍集中資金于盈利產業的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財報發現,截至2015年11月30日,江蘇海王總資產約為9556.09萬元,凈資產約為5974.16萬元,2015年 1~11月凈利潤約為-1104.20萬元;2014年江蘇海王的凈利潤為-1157.30萬元。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江蘇海王2014年1月所介入的體外診斷試劑是生物醫藥市場未來的金礦,行業前景非常可觀,現在退出,等同 于將這一未來的金礦拱手送人。

對此,記者昨日致電海王生物董秘辦欲了解詳情,其董秘張全禮稱海王英特龍比較了解情況,并給了記者一個座機號碼。隨后記者多次撥通該號碼,但一直無人接聽。

不過,記者查詢海王生物近年來的財報發現,一直高居不下的負債率可能對其體外診斷試劑相關計劃形成掣肘。2013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負債總額61.31億元,負債率達76.45%;2014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負債總額78.49億元,負債率達81.48%;截至2015年6 月30日,公司負債總額為93.52億元,負債率攀升至81.92%。

事實上,海王生物財務上的窘境在今年的一次收購事項上已有所體現。

今年6月,海王生物公告擬以2.56億元價格收購河南東森少數股東所持河南東森49%股權,收購完成后,河南東森將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該2.56億元收購款中有1.49億元由原募投項目變更而來;與此同時,海王生物還將5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權以4.29億 元價格轉讓給控股股東海王集團。

“這兩個動作形式上是賣虧損資產、納入優質資產,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潤,但結合海王生物高企的負債率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說 明公司的財務狀況不容樂觀,而江蘇海王的體外診斷試劑業務需要長時間投入、培育,海王生物的精力可能顧不上。”一不愿具名的 資本觀察人士表示。

各路資本強勢入場   

雖然體外診斷試劑不屬于新興行業,但高占80%臨床疾病診斷的比例使其具有廣闊的市場想象空間。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醫藥健康藍皮書》顯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達到2760億元,前三大板塊依次是醫學 影像設備、體外診斷產品、高值醫用耗材及植入物,體外診斷試劑占到16%。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診斷試劑行業已突破300億元的市場規模,這只 是統計了經正規注冊的產品使用數量,其實那些不規范的試劑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一邊是海王生物退出體外診斷試劑領域,另一邊卻是大批場外資本對該領域青睞有加,正排隊等候入場。

今年4月底,信邦制藥發布公告稱將向Ucpharm(香港)、琪康國際等合計9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中肽生化100%股權,交 易價格為20億元,并向四家機構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19.2億元用于中肽生化診斷試劑等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收購中,中肽生化的資產評估增值率達到727.27%,增值的一個重要支撐就在于該公司在體外診斷試劑領域的業 績,今年前6個月,該公司的體外診斷試劑在其收入占比中達到6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僅在今年,除了信邦制藥外,萬潤股份、泰格醫藥等在體外診斷試劑領域均有動作;而在早些時候 ,包括三諾生物、中源協和、科華生物等的投資并購同樣不容小覷。

“近年來體外診斷試劑領域的資本運作非常活躍。”史立臣表示,體外診斷試劑的高利潤吸引資本蜂擁而至,他舉例說,一種新診斷 試劑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資,尤其是擁有新產品、專利產品的企業,一旦開發成功便會形成技術壟斷優勢,利潤回報能 高達10倍以上。而據《華夏時報》報道,一個H7N9試劑盒,如果大批量成產,加上技術、人工和機耗成本,最多10元/盒,而市場的 銷售價格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不等。

事實上,體外診斷試劑的高收益在多家上市公司財報中也有體現。

達安基因2014年財報顯示,其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0.86億元、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13%、6.46%;其中,試劑類的營收為 4.64億元,毛利率高達58.06%。2015年上半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6.27億元、凈利潤6026.94萬元,其中,試劑類的營收就2.49億元 ,毛利率為59.93%。

今年成功上市的萬孚生物半年報也顯示,其營收和凈利潤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尤為亮眼的是,其開展的各項體外診斷檢測業務的 毛利率大多在60%以上,其中慢性疾病(心腦血管及糖尿病等)檢測的毛利率更是高達80.26%。

史立臣表示,隨著市場逐漸發展成熟,未來將有更多資本扎堆體外診斷試劑領域。

行業亂象待解   

盡管號稱“醫生眼睛”的體外診斷技術,近年在資本市場以黑馬的姿態嶄露頭角,但背后卻有一連串待解的行業亂象。

“國內體外診斷行業存在‘散亂差’現象。”史立臣表示。“生產企業眾多,但是產品檔次低,規模小,因此有不少沒有國家批文的 企業生產和銷售未經注冊的體外診斷試劑,不少產品質量差、檢測效果不準確。”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曾報道,目前體外診斷生產廠家主要為試劑廠商,輔以代理國外儀器,國內免疫和生化試劑合計占比共60%, 用戶多集中在二級醫院和基層醫院等中低端市場。

此外,史立臣還指出,由于器械和試劑分屬不同廠商提供,而相比資金投入較高的器械來說,體外診斷試劑成本和技術含量低,因此 試劑利潤往往需要“看器械商臉色說話”。這也是體外診斷試劑難以形成規模的原因之一。

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國內僅體外診斷試劑產品的注冊總數就多達1.7萬個,相關生產企業約1000家,經營企業約9000家。

除了生產企業無序,部分經營企業還存在“無證經營”——即未經許可、備案經營的現象。

此外,在醫療機構使用過程中,存在使用未經注冊的體外診斷試劑和校準品、質控品的現象,甚至還有過期產品。

史立臣告訴記者,由于診斷試劑不會直接作用于人體,不會產生危害,因此有部分醫院唯低價進行招采,使用一些廉價的次品來充數 。

另外,存貯、運輸不達標也為體外診斷試劑的質量安全埋下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 國家食藥監總局及各地食藥監局自今年上半年以來,已對不少非法生產和經營體外診斷試劑的企業和醫療機構進行 整治。安徽省、貴州省、廣東省、江西省都完成了階段性抽驗,已查獲和責令整改的企業及機構數目達數千家。

在史立臣看來,食藥監局發起的行業整肅行動是體外診斷行業趨于規范的一個信號。今后體外診斷行業將步入大整合時代,規模小、 不規范、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和廠商將逐漸被龍頭企業吞并或者被市場淘汰。

(編輯:陳俊杰 審核:潘海福 終審:涂勁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海王生物 體外診斷試劑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