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3 01:10:2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鄧莉蘋
◎每經記者 鄧莉蘋
萬科和寶能系的股權爭斗無疑是最近財經界最熱的話題之一。目前,這場戰役仍在繼續,而在雙方的爭斗中,萬能險這一極具專業特性的保險品種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
事實上,在最近保險公司頻頻舉牌上市公司的背后,萬能險可謂功不可沒。比如“生命人壽—萬能H”、“和諧健康—萬能產品”等賬戶,已經成為一些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那么,萬能險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險種?其接連舉牌上市公司的底氣何在?
萬能險的前世今生
簡單來說,萬能險(萬能保險)是一種交費靈活、保額可調整、保單價值領取方便,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的人身保險。投保人所繳的保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險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資賬戶。保障和投資額度的設置主動權在投保人,投保人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調節。投資賬戶的資金由保險公司代為投資理財,投資利益上不封頂,下設最低保障利率。
國內的第一款萬能險在2000年左右由太平洋人壽推出,在此后幾年取得了快速增長,但受累于2008年的資本市場波動,萬能險的熱度有所下降。而在2011年以后,由于投資領域逐步放開,市場上出現了不扣除初始費用也不收取管理費、保險保障部分極低的理財產品,萬能險被眾多中小保險公司看重并成為其沖規模的利器。
由于遠低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萬能險產品規模增長非常迅猛。根據保監會數據,今年前10個月,萬能險保費收入超過6000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29%,超過22家險企的萬能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五成以上。此外,相比部分傳統的保險產品,萬能險投資渠道可謂無所不包,覆蓋銀行存款、債券、基金、股票、基礎設施建設等。
網銷萬能險曾集體下架
由于靈活的設計,尤其是隨著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理財的興起,網銷萬能險曾風靡一時。在2012年、2013年“雙十一”期間,多家保險公司的銷售規模出現快速增長,其中萬能險占比頗高。并且這類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較高,多為6%~7%;投資門檻低,有的甚至低至1元;期限很短,部分產品甚至只有3個月到6個月。
2014年5月以來,監管層發出警示,認為保險負債業務呈現短期化和高收益傾向,易帶來較大的資產錯配和流動性風險,更直指一些壽險公司對資金聚集的沖動很強。2014年9月,淘寶上銷售的萬能險曾經集體“下架。今年9月,萬能險又遭遇了一次下架潮,下架的主要原因則是“過分強調收益、忽視保障功能,過分重視營銷”。
記者了解到,萬能險投資期限普遍較長,要想長期保持高收益并不容易。因此,為提高萬能險對客戶的吸引力,部分公司將萬能險產品的期限“鎖定”在一年,即引導客戶選擇在投保滿一年時自動退保,以保證產品年利率的高位運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