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用激情活力書寫與眾不同 日產汽車實現年輕化蛻變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0 01:43:59

相對于其他具有同樣歷史積淀的汽車品牌,“激情”、“創新”、“活力”、“大膽”、這些象征著年輕人前衛生活方式和審美的關鍵詞,卻幾乎是日產品牌的代名詞之一。這樣的感官印象絕非巧合,而是日產品牌在產品設計和營銷等多個領域進行頂層設計的結果。

在中國市場上,日產汽車近年來投入的多款新產品,都將大膽、前衛的造型融入設計語言,突破以往傳統理念,以敏捷又充滿力量感的表達方式,迎合了當今年輕一代崇尚個性、充滿活力的消費特質,也成為日產品牌年輕化的重要體現。

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傳播管理總部公關部副總監鄭云清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日產中國團隊與日產全球團隊都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用大膽的設計在中國持續地表達我們對中國的熱愛,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在新元素的助力下,一個飽含激情、活力四射的年輕日產品牌形象正呼之欲出。

日產設計語言的年輕聲音

“任何一輛日產的車,無論是最新的樓蘭,還有剛剛在美國紐約車展上市的日產Maxima,都用到了日產家族設計元素。”日產汽車公司日產技術中心首席產品主管張治介紹說,年輕時尚、張揚大膽的外觀,已經成為日產的家族語言之一,“V型前臉,回旋鏢式LED車頭燈,懸浮式車頂,都會是日產家族的一些特點。”

在今年日產的新產品中,逐漸體現了日產汽車全新的設計語言——Emotional Geometry(“感性表現力”與“理性幾何美”)。相比以往的車型,它們的造型更具活力,車身輪廓更具張力和雕刻感。

這些特點在中國市場上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實際上,中國市場就是日產汽車選擇和倡導年輕化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日產汽車年輕化轉向的“策源地”之一。

10月上市的新藍鳥是日產汽車旗下首款由中國設計中心主導設計的產品,“突破傳統理念”的定義使其很快從傳統轎車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當下“80后”潮流引領者車型之一。

在日產汽車看來,一款好的產品既是商品,同時也是設計師的作品,要能夠通過情感交流引發年輕人的共鳴,這就需要設計者運用年輕人的思維和語言,因此再沒有比選用年輕人作為設計師更合適的了。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因為在傳統觀點看來,年輕更多地意味著經驗的欠缺,但在新藍鳥的設計師團隊中,主設計師只有35歲,團隊中具體做設計的人都只有20多歲,他們的奇思妙想與巧奪天工,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創新與激情”品牌理念下的一系列新產品上,為日產品牌打造出一款款受到年輕人追捧的產品。

“如果把新藍鳥、新樓蘭和Maxima三款車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日產的設計語言。”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創意官中村史郎介紹說,在日產的設計師看來,他們希望自己既前衛又成熟,從而顯得與眾不同。

不管是 Resonance、Friend- ME、Sport Sedan Concept等概念車,還是量產車新藍鳥,在年輕設計團隊的擔當下,日產汽車逐漸將年輕寫進了基因,一系列新產品的造型恰恰迎合了中國日漸崛起的年輕一代的訴求。

成為讀懂年輕人的活力品牌

“90后的品味和70、80年代的人不同,更多地是一種自我的表達。”日產汽車公司日產技術中心首席產品主管張治表示。

所以,日產汽車除了在產品設計上更多體現潮流趨勢、滿足年輕人喜好,帶來更多深受年輕消費者追捧的新車外,也帶來了更多年輕人喜歡并樂于參與的營銷活動。

日產汽車正通過一系列針對年輕消費者的營銷活動,將重心鎖定年輕人群體,使他們逐漸成為讀懂日產品牌的忠實客戶,而在中國市場,包括東風日產、鄭州日產,甚至英菲尼迪品牌都在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創新吸引來自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實際上,在中國,年輕消費人群已經成為了重要的購車力量。“未來51%以上的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人群將是80、90后,而90后是更大的趨勢。”張治表示,“所以抓住年輕客戶,已是我們接下來必須要走的一步。”

顯然,作為一家重視客戶需求的汽車品牌,日產汽車對市場的把握也是敏感的。正是捕捉到了市場的微妙變化,日產汽車才獲得了品牌年輕化轉向的動力。

“日產品牌未來的轎車、跑車、SUV等每一款車型,都將融入年輕化設計。”為此,中村史郎介紹說,未來,日產汽車將一如既往地在汽車設計中不斷創新,尋求大膽新突破,并不斷努力突破固有的限制,為消費者創造出更具情感、更激動人心的車型。

誠然,日產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市場上一個熟客,但在未來,它會以更加朝氣蓬勃的狀態前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