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6 19:10:27
在全國“雙創”熱的背景下,由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部門聯合指導下的“發現雙創之星”大型主題活動近日走進福建。在揭曉的福建省40名雙創之星中,廈門占了8個名額,達到1/5。
作為 雙創”重要的孵化基地,位于海西核心區的廈門軟件園二期,占地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而創造的年產值卻超過了400億元。廈門發改委主任孟芊在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廈門軟件園(二期)在國內同類園區中綜合排名第七,而單位產值堪稱名列前茅。
每經編輯|李婷
每經記者 李婷
在全國“雙創”熱的背景下,由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部門聯合指導下的“發現雙創之星”大型主題活動近日走進福建。在揭曉的福建省40名雙創之星中,廈門占了8個名額,達到1/5。
作為 雙創”重要的孵化基地,位于海西核心區的廈門軟件園二期,占地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而創造的年產值卻超過了400億元。廈門發改委主任孟芊在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廈門軟件園(二期)在國內同類園區中綜合排名第七,而單位產值堪稱名列前茅。
產值超過400億元
最近幾次的軟件園二期的“早餐會”,包括美圖秀秀CEO吳欣鴻、美亞柏科董事長滕達等園區企業大佬都在激烈地討論,是否提出在寸土寸金的軟件園二期內建一座幼兒園,這個由園區25位龍頭企業的董事長或總裁成立園區發展戰略委員會通過兩周一次的早餐會討論,為園區規劃、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建言獻策,而這些意見將直接傳遞給相關的管理部門和政府職能機構,并得到快速的反應。
這是廈門軟件園二期近期建設創新社區的一項創新。孟芊告訴記者,為讓創新生態圈發揮活力,從共同締造的理念出發,軟件園在政府主導的園區管委會和負責園區運營的平臺公司基礎上,建立了兩個委員會,除了上述戰略委員會之外,還有一個由園區各行業中層以上領導36人成立園區事務協商委員會,參與園區日常事務管理。通過發揮不同群體的積極作用,實現“共謀、共建、共享、共贏”。
建于2005年的廈門軟件園二期,總建筑面積164萬平方米,目前入駐企業1000余家,匯集各類人才5.7萬余人,是廈門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核心區。匯聚了包括美亞柏科、美圖秀秀、三五互聯等相關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廈門軟件園產業(包括一期)在“十一五”期間,園區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40%以上,“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長30%以上。
軟件園二期在2014年全年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402.67億元,同比增長26.58%,稅收11.67億元,同比增長20.32%。園區擁有5家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以創業者為核心
盡管已經有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眾多軟件園創業企業也面臨著各地存在的普遍問題:國家和地方層面都出臺了不少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和補貼感覺距離他們都很“遙遠”。而廈門軟件園二期的改造和提升的一個核心正是圍繞如何讓企業低成本的快速獲得這些政策和服務。
孟芊介紹,改造提升圍繞可以總結為圍繞“產業”、“城市”、“社會”轉型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產業方面,優化配置園區內部空間資源,在園區使用面積“飽和”的狀態下,進行一些清理和調整,把最好的資源配置給創業者和創新企業,同時搭建了7個公共服務的基礎平臺提供給創業者,還設立公益性的創新服務公司,為企業無償提代辦服務等。
在城市轉型方面將軟件園打造成為15分鐘步行創新生活圈,著力改善園區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而兩個委員會的成立則是管治思維向服務型思維轉變的一個體現。
孟芊表示,改造提升是把市場的地位放到第一位,創新驅動不是以政府投資為首位、而是根據企業和城市的需求。
而產業園區也轉型成創新社區,里面不僅有產業也有相關的社區功能配套,而這在廈門軟件園三期的建設中充分得到體現。據介紹,廈門軟件園三期在10平方公里的總規劃面積中,囊括了園區商業配套26萬平米,公寓配套61萬平米(12000套),車位配套4萬個,公交樞紐4個,地鐵樞紐1個,同時配套體育館、幼兒園、中小學、社區醫院、商住、酒店、公共自行車系統等。
而最后回到開頭的那個激烈討論的問題,對于園區是否增加一所幼兒園最終的討論結果是,在既照顧需求又不加重園區負擔的雙重考慮下,最后企業和政府一致商定在園區周邊增加配套一所幼兒園。
經過三個月的改造提升,孟芊表示,廈門軟件園園區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累計完成321.96億元,同比增長21%,創新創業活躍,新增創客空間面積約8100平米,新增創業導師102位,新增創業團隊144個,在孵企業獲得投資或意向投資7227萬元。
而在對臺特色方面,目前軟件園有47家臺灣企業,吸引了不少臺灣青年前來創業。孟芊認為,軟件園的改造提升除了實現讓“雙創”企業能夠更低成本的快速獲得政策和服務之外,最終目標是打造以創業者為核心的生態區、同時具備完整的城市功能的創新社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