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2 01:31: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然而,時間過半,作為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再一次爆發大面積嚴重霧霾,北京PM2.5濃度一度接近1000。
應該如何看待這次以北京為代表的霧霾危機,怎樣走好下一步治霾之路?為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霧霾大 部分企業超排難脫干系
NBD:近日,北京再次遭遇持續時間較長的強霾天氣,您認為此次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馬軍:此次北京霧霾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區域的霧霾問題,區域性污染輸送特點明顯。11月份北京降雪之后起風,當時天非常藍,但是,在同一時間,太行山腳下偏西的華北平原地區包括石家莊、邯鄲、邢臺等地都出現了霧霾,風停后這些地區的霾就迅速擴展,最先影響到北京的南邊。北京從藍天到霧霾轉化急劇,大約僅僅用時十幾個小時,此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區域性污染輸送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NBD:環保部近日在督查中仍發現北京一些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您如何看?
馬軍:我對這個事情并不感到意外,我們一直在收集企業超標違規的記錄和監管數據。實際上,一些企業不僅僅是超標排放被查的問題,甚至是大部分時間都在超標,這樣的企業在區域內也存在。
北京市的特點是國控重點污染源比較少,只有八九家企業被要求實時公開污染物排放數據,但是,還有大概100多家市級污染源沒有進行公開。雖然北京市環保局要求第一波5月份公開實時排放數據,第二波10月份公開,但是我們看到還有大量的企業沒有按照這個要求去公開。
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這些企業從明年的1月份都應該實時公開相關排放信息,把更多的企業排放數據公開出來接受社會監督。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了一些非國控污染源的實時排放數據,但是,區域內周邊的地區并沒有做到。下一步需要推動數量龐大的省一級、市一級的污染源向社會實時公開排放數據。
咋解決 設法推動區域聯防聯控
NBD:近兩年來,PM2.5年均濃度在不斷下降,但是重污染及以上天氣卻在冬季增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馬軍:空氣質量狀況的變化可能不能用一兩年時間來看,需要更長的時間,很多情況下和擴散條件是相關的。
我們的應對辦法需要從污染源排放方面推進,需要聯防聯控,需要相關信息的公開,還需要把減排立足在法律的基礎上,必須要推動把超標、超總等環境違法問題在日常中解決,這也需要社會監督。
NBD:這次京津冀再次出現大面積強霾天氣,也是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新考驗,大氣十條實施兩年多,時間過半,您如何評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呢?
馬軍:我們要看到大氣十條實施后帶來的進步,今年前十個月北京出現了更多的藍天,但是,另一方面,整個的改善還是非常不穩定,很多時候是受制于天氣影響,一旦遭遇不利的擴散條件,依然可能出現大范圍、長時間、重度的污染天氣。這也提示我們,我們減排的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同時,我們還需要重新審視污染防治工作推進的主要方向,有數萬億元的資金要投向大氣污染治理,但是,主要的資金都會用于機動車減排的方向,這部分的成本非常高。放大到整個區域去看,燃煤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帶來的環境問題遠遠大于機動車排放,解決區域的污染,就應該從區域排放的角度去治理,需要重新審視資金投向的方向是不是需要調整,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另外,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區域每個城市似乎都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區域性的聯防聯控沒實質性進展,沒能真正協調好。從奧運藍、APEC藍等經驗看,即使氣象條件不利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藍天,我們應該找到辦法去推動區域聯防聯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