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2 01:30:3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江然 謝振宇
服務業一直是成都城市經濟的一張名片,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0%,為地方經濟第一引擎。
近期,成都又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這是成都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又一大措施。
站在“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新起點,今年以來,現代服務業對成都市穩增長、促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而隨著“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部署的深入實施,成都現代服務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服務業的發展,成都已經提出,2020年產業增加值達到9000億元。除了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成都還提出,建設城鄉一體的內貿流通創新發展體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提擋升級,也將成為成都服務業發展的新動力。
15年建成國際購物天堂
在春熙路逛街,如果導購用英語為你介紹,千萬不要意外,這一幕將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此外,在成都,主要景點如青城山、杜甫草堂、熊貓基地,主要商圈如春熙路、光華商圈、建設路等,均將實施雙語路標、雙語導購。
隨著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方面,成都無疑有著良好優勢。
成都市一位副市長近日對媒體表示,“成都將推出離境退稅政策,目前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早在今年6月中旬,成都就對外透露,將在雙流機場率先“試水”推行離境退稅,主要面向離開成都的外籍游客,其在免稅商店買完東西后,可憑借退稅單在機場辦理。同時,成都還將在機場、旅游景區和中心城區認定一批商店和商品為免稅商店、免稅商品。
成都希望打造成國際購物天堂,讓全世界的人們打“飛的”來成都購物。根據規劃,成都力爭5年強化基礎、10年基本建成、15年全面建成國際性消費中心城市,成為帶動周邊、服務全國、聯系世界的消費目的地、國際購物天堂。
購物天堂如何具體打造?日前,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處室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成都購物天堂中的商品會極大的豐富,既有國內商品又有國際商品,這些商品是高品牌、高品質、低價格的,同時我們的購物環境會更加優化。”
目前,成都正圍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而積極展開相應工作。
該位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成都提速建設打造國際購物天堂的具體動作包括:優化購物環境,提升載體如中心城區、都江堰等5A級景區,優化商圈、構建復合型業態。同時,還涉及“購物中心的調整、項目與項目之間的聯系、商圈優化、移動商圈的試點等工作。”
此外,傳統零售業的轉型升級、優化服務體系,都是成都打造國際購物天堂的工作重點。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進一步促進成都的開放和國際化,更多國際商品、多元文化的商品齊聚成都,增強人口的集聚力,正在逐漸形成世界級的購物天堂。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自古以來,成都商業興盛。隋唐時成都因蠶桑養、蜀錦、蜀繡、邛窯等手工業發達而商賈云集,有“揚一益二”(當時成都叫做益州)之說。唐代詩人杜甫“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當時商業發達的寫照,也是南北“絲綢之路”起點的有力佐證。
當下,成都服務業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服務業比重已經達到46.8%,傳統支柱服務業不斷轉型升級,新興服務業領域有所突破。在產業方面,成都的雄心是,集中發展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成都已提出,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今年7月2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成都市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成都將在未來一年時間圍繞“城鄉統籌”這一主線,推進內貿流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今年11月,《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獲批、出臺。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與上海、南京、廣州等9個城市,今年7月被國務院批準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該試點力爭通過一年左右的探索,在流通創新發展促進機制、市場規制體系、基礎設施發展模式、管理體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為全國統一市場建設打好基礎,為出臺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總體意見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成都方案體現了城鄉一體的主體,我們將來抓住幾個重點進行突破,核心還是構建城鄉一體內貿流通體系網絡。”日前,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成都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成都最好的基礎,是這些年城鄉統籌發展打下的基礎,成都在解決城市、鄉村二元化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包括城鄉一體網絡、交通體系建設等等。”
“互聯網+”已成為新的國家新戰略,而成都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在移動電商領域已具有一定優勢。
實際上,成都進軍電子商務領域較早。2009年就已明確將電子商務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1年,成都被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八部委聯合批準為全國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2014年,成都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5248億元,網絡零售總額超過561億元。
基于以往的基礎和條件,成都在今年6月下發了《成都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推進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定下了“到2017年,電子商務核心產業基本確立,產業集群初步形成”、“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8000億元”的目標。
2020年的9000億雄心
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多項殊榮的背后,是成都的持續實踐。
據悉,自成都啟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以來,全市服務業發展增速,保持在副省級城市前列。從全國而言,成都服務業綜合競爭力位列廣州、杭州、深圳之后,居第四位,在中西部地區處于領先水平。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體現了服務業這一成都地方經濟第一引擎的強勁增長和快速發展。
2014年,成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服務業增加值5124.7億元,增長8.6%,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1.0%,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8%,服務業實現稅收1285.6億元,占全市稅收收入比重64.7%,完成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5150.9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77.8%。
今年1~9月,成都市服務業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實現增加值4173.9億元,增長10.0%,分別高于GDP、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2.0、3.9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3.4%;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1.7%,拉動全市經濟增長4.9個百分點。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緊緊圍繞建設現代服務業核心城市目標,在大力完善服務業發展、促進政策措施和配套功能的同時,順應消費服務國際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致力于創造更多新興消費內容、引導新型消費方式、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更好地激發消費潛力、釋放消費活力,“服務業也需要轉型升級,互聯網經濟、樓宇經濟和開放型經濟是我們的三大抓手。”
成都對服務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目標。根據規劃,到2020年,預計成都服務業增加值將超過9000億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500億元;國際品牌引進和自主創新與老字號升級優化品牌數量國內領先,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應用普及率達到50%,旅游購物收入占旅游總收入比例達到3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