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30 01:36:5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宋雙
對于“11·27”證監會發審新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采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高管后發現,注冊制是A股未來的方向已經成為共識,而隨著新股發行提速,此前“中小創及借殼概念股的稀缺性”邏輯會被推翻,價值投資將成為市場的主流。
盡管“IPO只需 75天”的誤讀已被澄清,但IPO已是離弦之箭。
一位公募基金權益類投資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PO新政之后,勢必會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注冊制大方向不可逆,推出只是時間問題,但節奏不好判斷。
關鍵詞:注冊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周IPO就重啟了。盡管重啟是必然的,但從時間上來看是超預期的。超預期是因為不論管理層、企業還是整個市場,對IPO重啟的需要確實比大家想象得還要大。上周五新的規范意見推出之后,市場上討論得也很多,而這次出臺的意見也證實了從大方向來看,一定是往發行市場化(方向)去走的,也就是朝著注冊制發展,只是時間和節奏的問題”。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經理表示,“新三板已經是注冊制了,主板還是核準制,但大的方向肯定也是往注冊制走。誤讀確實搞得誤會太大,75天太快了。不過就新的規范意見來看,雖然沒有75天這么快,但也比大家原先預計的要快一點。注冊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個政策不斷推進的過程。我們的注冊制和國外定義的注冊制可能不完全是一個概念,我們想到最可能的情況就是下放到交易所,而交易所的審核又帶著之前核準制的些許色彩,畢竟注冊制和原來的《證券法》也有好多不相容的東西,因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一定要看到,大方向是不可逆的。”
關鍵詞:估值市場估值將回歸理性
那么,在朝著注冊制推進、直至完成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的理念是否會發生變化?又存在哪些機會和風險呢?
上述華南投資總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家認為注冊制最大的一個風險就是:如果出現上市公司造假這種丑聞,該如何賠款和挽回,起碼從管理層角度來看最擔心的是這個問題”。
上述華南投資總經理表示,IPO新政還將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風格,“這幾年炒得很熱的創業板,說到底就是在炒‘籌碼+博弈’。所以一旦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籌碼稀缺性、概念稀缺性’的基礎不存在了,相關的炒作就不一定還會成為主流”。
上述滬上投資總監告訴記者,“投資收益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來源于企業自身盈利的增長,從經營上給予投資人的回報;另外一種就是投資人自己基于博弈的盈利,我掙的是你虧的,我虧的是你掙的。我覺得未來能夠支撐資本市場核心的可能還是第一種,那就是來源于企業盈利的回報。而A股市場的劇烈波動,或許正是第二種模式在某一時間內占的比重過高,大家都去賺估值的錢,都去賺市場熱情帶來的泡沫的錢。如果是泡沫,就一定會回歸。從零和博弈角度來講,雖然這兩年大家都說泡沫是常態,但我覺得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來看,就不是一個常態,還是一個非正常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