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30 01:36:05
氣候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而一批長久以來推動減排的上市公司也越來越為資本市場所重視。目前,主營石化企業二氧化碳氣體回收的凱美特氣(002549,SZ)的股價已經逼近歷史新高。
全國碳排放市場2017年將啟動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本次會議旨在達成一項抑制關于全球氣變暖的協定,確保在2050年前地球升溫不超2攝氏度。隨著各國國家自主貢獻的相繼出臺、中美帶頭出資綠色基金等實質性進展的達成,未來巴黎會議有望打破之前幾次氣候會議的困局,達成繼《京都議定書》之后又一具法律效應的協議,倒逼各國采取相應氣候措施解決氣候難題。
在氣候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也在為減排貢獻著力量。
1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提出了中國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目標、任務,爭取在2017年啟動全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深圳和湖北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均發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辦法,共納入控排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額約12億噸。
碳捕捉與封存市場是未來減排重要途徑
新能源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無論是太陽能、核能、風能、水能亦或是鋰電池,都依舊面臨著不少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依舊無法退居二線。然而,傳統生物質能源在燃燒后難免產生二氧化碳等“廢氣”,如何捕捉和封存二氧化碳,便成為解決氣候問題的一大方向。
資料顯示,碳處理分為碳交易、碳捕捉與封存,目前這兩部分市場在國內均處于萌芽階段,從全球來看,碳交易在國外發展較為迅速,市場相對成熟;碳捕捉與封存目前處于新生階段,行業嗷嗷待哺,潛力巨大。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and Storage,CCS)是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相關能源的源頭分離出來,輸送到一個封存地點,并且長期與大氣隔絕的一個過程。其過程主要包括碳捕捉、碳運輸與碳封存三個階段。
根據IEA的研究,如果放任當前CO2不去治理,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比2009年增長85%,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6℃,根據其研究測算,CCS在碳處理中占據重要位臵。
碳處理主題投資機會。未來碳處理主要的投資機會集中碳交易與包括碳捕捉、碳運輸與碳封存的各個環節內。
凱美特氣潛力巨大
在A股市場,與碳排放沾邊的企業不少,但更正宗的碳排放概念股無疑是凱美特氣。
1991年,凱美特氣作為巴陵石化主營業務的延伸,依靠巴陵石化提供的尾氣為原料生產二氧化碳。2000年,隨著中石化啟動在港上市,專注主營的中石化開始清理一些“輔業”,凱美特氣遂通過重組改制從中石化體系逐漸剝離出來。
目前,凱美特氣是一家回收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的尾氣、火炬氣的污染氣體治理企業,而二氧化碳的回收是公司最主要的業務。
目前人類無休止的使用化工燃料,已經導致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海平面升高,幾十年后,不少沿海城市甚至將沉入海底。隨著國家將大氣治理提到了戰略高度,凱美特氣的廢氣回收治理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機會。
就在巴黎氣候大會即將召開之際,A股市場也掀起了一股炒作之風。凱美特氣雖然在不久前終止了重大資產購買,但股價卻一路向上,短短兩個月時間股價實現翻番,距離前期的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
業績暫時下滑無礙公司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濟環境的影響,2015年凱美特氣的業績并不好。
10月28日,凱美特氣發布三季報,公司2015年1-9月虧損3329.53萬元,每股虧損0.06元。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410.98萬元,同比下降60.09%,主要原因為全資子公司長嶺凱美特公司與中石化長嶺分公司于2015年6月份就可燃氣價格結算問題協商達成一致,根據會計準則將2012-2013年銷售折讓沖減當期銷售收入所致。
而在三季報中,公司預計2015虧損3000萬至4500萬元,主要系因全資子公司長嶺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停車、安慶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特氣分公司裝置例行停車檢修、海南與福建項目在建期間增加了管理費用等因素,公司營業利潤出現下滑。
相對于去年同期近2800萬元的盈利,公司大幅計提存貨損失顯然對當期業績構成一定影響。不過,從長期來看,公司未來潛力依舊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市場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凱美特氣實際控制人的“維穩”舉措可謂是雙管齊下。
一方面,凱美特氣的實際控制人延長了限售股鎖定期高達1年之久。另一方面,凱美特氣的實際控制人將擇機增持公司不少于400萬股。
此外,9月8日,凱美特氣發布公告稱,公司實控人祝恩福向全體員工發出增持公司股票《倡議書》。《倡議書》稱,2015年9月8日至9月15日期間,公司全體員工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凱美特氣股票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并且在職,若因增持凱美特氣股票產生的虧損,由祝恩福予以全額補償;收益則歸員工個人所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